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水杨醛-2-羧基苯腙
1)  salicyladehyde-2-carboxy-phenylhydrazone
水杨醛-2-羧基苯腙
1.
A new fluorescent reagent,salicyladehyde-2-carboxy-phenylhydrazone(SACPH),was synthesized 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its fluorescence reaction with mercury ions(Hg2+) was studied in detail.
合成了新荧光试剂水杨醛-2-羧基苯腙(SACPH)。
2)  O-Carboxybenzaldehyde salicyloylhydrazone and amino acid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
3)  Salicylaldehyde benzalhydrazone
水杨醛苯腙
4)  salicylaldehyde-2-Benzothiazolylhydrazone
水杨醛-2-苯并噻唑腙
5)  1-salicylidenehydrazinocarbonylmethyl-2-aryloxymethylbenzimidazole
2-芳氧甲基苯并咪唑-1-水杨醛乙酰腙
1.
Ten novel 1-salicylidenehydrazinocarbonylmethyl-2-aryloxymethylbenzimidazole derivativ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condensing salicylaldehyde with 2-aryloxymethylbenzimidazol-1-ylacetylhydrazides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通过2-芳氧甲基苯并咪唑-1-乙酰肼衍生物与水杨醛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10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芳氧甲基苯并咪唑-1-水杨醛乙酰腙衍生物。
6)  Salicylaldehyde Benzoyl Hydrazone
水杨醛苯甲酰腙
1.
Characteristic of Schiff Base Salicylaldehyde Benzoyl Hydrazone;
Schiff碱水杨醛苯甲酰腙的特性
2.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Cobalt(Ⅱ) and Zinc(Ⅱ) Metal Ion Complex with Schiff Base Salicylaldehyde Benzoyl Hydrazone;
Schiff碱水杨醛苯甲酰腙钴(Ⅱ)和锌(Ⅱ)络合物的红外光谱
补充资料:苯醛

国标编号 --
CAS号 100-52-7
分子式 C7H6O;C6H5CHO
分子量 106.12

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苦杏仁气味;蒸汽压 0.13kPa/26℃;闪点:64℃;熔点 -26℃;沸点179℃;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密度:相对密度(水=1)1.04;相对密度(空气=1)3.66;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主要用途:用于制月桂醛、苯乙醛和苯酸苄酯等,也用作食品香料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睛、呼吸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由于其挥发性低,其刺激作用亦不足以引致严重危害。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1300mg/kg(大鼠经口)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19版译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可减少蒸发。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定期体检。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