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zardous magnitude
危险震级
2) seismic hazard
地震危险
1.
Evaluation method for hermetic reliability of containment in nuclear power plant (NPP) considering seismic hazard;
地震危险性与核电厂密闭可靠性的评价方法
3) hazard grade
危险等级
1.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meteorological-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ophase and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the fuzzy possibility of hazard grades for meteorological-geological disasters(MGD) is described.
根据气象地质灾害与前期及当日降水的关系模型,对气象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进行模糊可能性描述,应用PP(完全预报法)原理,采用ES(专家系统)中的确定性因子法进行气象地质灾害预报的不确定性推理,所建立的气象地质灾害预报专家系统,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04年的汛期业务运行中,报准了全部重大气象地质灾害。
4) Danger class
危险等级
1.
Through calculation,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inherent danger class of the crude oil stabilizer is the second class,the safety management class of the field is superior and the actual danger level is medium.
通过计算,确定原油稳定装置固有危险等级属二级,站场安全管理等级为优,实际危险等级为中度,并对评价出的潜在危险性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5) Risk rating
危险分级
6) Grading risks
分级危险
补充资料:震级
| 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 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目前广泛采用的震级标度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面波震级MS,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