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ancient jewelry art

中国古代首饰艺术
2) the ancient Chinese art

中国古代艺术
1.
We can conclude that, line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rt.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
4) ancient decorative art

古代装饰艺术
6) modelling art i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中国古代建筑造形艺术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纸币
纸币起源于中国。创始于唐代用作异地汇兑凭证的"飞钱",正式流通的纸币,则是从北宋的"交子"和"钱引"开始的。
宋代纸币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四川地区商业繁荣,交易扩大。当时本地行使铁钱,大的每千钱重25斤,中等的重 13斤,流通不便。于是商人用纸制成"楮券",通称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交子起初由分散的"交子铺"发行,后来发行权集中到16家富商主持的"交子户",用同一色纸印造,上有屋木人物图案,朱黑二色间错,并有铺户押字及隐密题号以防伪。后因不能如期兑现,常引起挤兑纠纷。天圣元年 (1023)宋廷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收归官办,禁民私造。官交子币面形制大体同前,但加盖两颗官印。崇宁五年(1106)还曾发行一种名为小钞的纸币。大观元年(1107)对纸币进行改革,新纸币称为钱引,分3种颜色,加盖官印6颗。南宋初,又发行关子、会子等纸币,其行使的地区也由四川扩大到江淮、两浙一带。
宋代纸币无实物存世。有一块流入日本的印钞铜版,约为北宋实物,面积17.1× 9.5厘米,下部为房屋、人物和大袋包装物的图案,上部刻有"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等字。目前对它的定名尚不一致,或称交子,或称钱引,或称小钞,或称盐引。南宋的会子也只留下一块印钞铜版,陈仁涛旧藏,面积18.5×12.4厘米,当中横印"行在会子库" 5字,上部印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等文句。以上两块铜版,有人认为所印之物具有纸币性质,也有人认为真伪难定。
金代纸币 金代建国初期用辽、宋旧钱。因金统治区内缺乏铜矿,贞元二年(1154)遂开始印制交钞,与辽、宋钱并行。至正隆三年(1157)金代才开始铸造铜钱。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种。大钞又分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 5等,小钞又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 5等。交钞是一种地区性纸币,最初只限在一个路流通,后来由几个地区联合发行。两方联合者称合同交钞,三方联合称三合同交钞,五方称五合同交钞。其中,后一种是流通地区最广的交钞。交钞起初规定 7年为一界,到期以旧换新。大定二十九年(1189)废除了 7年厘革之制,变为永久流通。此后,金代纸币虽不再分界,但由于通货膨胀,时常更换新钞,改变钞名,先后发行的有贞祐宝券(1215)、兴定宝泉(1222)、元光重宝(1223)、天兴宝会(1233)等。
金代纸币的实物尚未发现,但有多例印钞铜版存世,如山东东路交钞壹拾贯版、五合同交钞壹拾贯版、北京路交钞壹百贯版、陕西东路交钞壹拾贯版、贞祐宝券二合同伍贯版、兴定宝泉贰贯闻省版等。其形制以五合同交钞壹拾贯版为例:面积21.6×14.3厘米,花栏上部左右两边有篆书"伪造交钞处斩,赏钱万贯文"字样;花栏下部为发行机关、年月、告伪赏格及负责人押印等;花栏右边文字说明每张的工墨钱以及纳旧换新的手续费;左边斜盖五行合同印记,指明南京、中都等 5个地区中可以通行。
元代纸币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各地曾印行会子、交钞等。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进行币制改革,印行中统元宝交钞(图1), 面额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凡10等。中统钞以银为率,每二贯等于白银一两。这时将市面上流通的各种纸币均以中统钞收回, 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中统钞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通货。其后又曾发行至元通行宝钞 (1287,(图2)、至大银钞 (1309)和至正交钞 (1350)等不同名称的纸币。后因滥发无度,导致流通阻滞,各地恢复实物交易。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元代灭亡。
元代纸币有实物存世,各地收藏的有中统钞一十文、三百文、五百文,至元钞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至正年间印制的中统钞五百文、一贯等。此外还有元代印钞铜版中统钞一贯、至元钞一百文、二百文、二贯诸种。钞币形制以青海诺木洪地区出土的五百文交钞为例:面积27.2×18.8厘米,上部横印"中统元宝交钞" 6字;中间印金额及两旁的字料和字号;金额下面有横列的钱贯图案;字料和字号之上各有两行字,一行汉字,一行八思巴蒙古字,下印"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役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以及"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财产"字样;背面盖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印章,说明此钞是至正十年(1350)用中统钞旧版印造的至正钞。
明代纸币 明洪武七年(1374)在中书省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凡6等。洪武十三年(1380)明廷废中书省,发钞事务归户部掌管。明钞只有大明通行宝钞一种,钞上一直用洪武年号,钞面最大的金额为一贯,明亡前,未曾改变。明代宝钞在开始流通的20年间还比较稳定,后因只发不收或多发少收,贬值的情况愈来愈严重,终因恶性通货膨胀而告终。
明代宝钞和它的铜版存世者以一贯为多,一贯以下的很稀少。钞面的格式接近元钞,但图案比元钞匀称,文字比元钞简明,刻工也比元钞细腻。唯幅面特大,一贯明钞的面积为33.8×22厘米,故容易损坏。如以旧换新,即所谓"倒钞",每贯要收工墨费30文。到成化年间(1465~1487)明钞一贯只值铜钱1文,钞法无法维持,至嘉靖元年(1521),遂正式停用。
清代前期纸币 清初鉴于前代钞法之弊,对发行纸币极为谨慎。顺治八年(1651)因军费支出浩大,发行顺治钞贯十二万八千一百多贯,并以此数为每年发行的限额。顺治钞前后共发行10年,军事活动停止后即不再发行。其实物至今尚未发现。从顺治十八年(1661)到咸丰二年(1852),清政府没有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由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军需浩繁,清政府又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宝钞与官票合称"钞票",现代所谓钞票即来源于此。
宋代纸币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四川地区商业繁荣,交易扩大。当时本地行使铁钱,大的每千钱重25斤,中等的重 13斤,流通不便。于是商人用纸制成"楮券",通称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交子起初由分散的"交子铺"发行,后来发行权集中到16家富商主持的"交子户",用同一色纸印造,上有屋木人物图案,朱黑二色间错,并有铺户押字及隐密题号以防伪。后因不能如期兑现,常引起挤兑纠纷。天圣元年 (1023)宋廷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收归官办,禁民私造。官交子币面形制大体同前,但加盖两颗官印。崇宁五年(1106)还曾发行一种名为小钞的纸币。大观元年(1107)对纸币进行改革,新纸币称为钱引,分3种颜色,加盖官印6颗。南宋初,又发行关子、会子等纸币,其行使的地区也由四川扩大到江淮、两浙一带。
宋代纸币无实物存世。有一块流入日本的印钞铜版,约为北宋实物,面积17.1× 9.5厘米,下部为房屋、人物和大袋包装物的图案,上部刻有"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等字。目前对它的定名尚不一致,或称交子,或称钱引,或称小钞,或称盐引。南宋的会子也只留下一块印钞铜版,陈仁涛旧藏,面积18.5×12.4厘米,当中横印"行在会子库" 5字,上部印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等文句。以上两块铜版,有人认为所印之物具有纸币性质,也有人认为真伪难定。
金代纸币 金代建国初期用辽、宋旧钱。因金统治区内缺乏铜矿,贞元二年(1154)遂开始印制交钞,与辽、宋钱并行。至正隆三年(1157)金代才开始铸造铜钱。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种。大钞又分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 5等,小钞又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 5等。交钞是一种地区性纸币,最初只限在一个路流通,后来由几个地区联合发行。两方联合者称合同交钞,三方联合称三合同交钞,五方称五合同交钞。其中,后一种是流通地区最广的交钞。交钞起初规定 7年为一界,到期以旧换新。大定二十九年(1189)废除了 7年厘革之制,变为永久流通。此后,金代纸币虽不再分界,但由于通货膨胀,时常更换新钞,改变钞名,先后发行的有贞祐宝券(1215)、兴定宝泉(1222)、元光重宝(1223)、天兴宝会(1233)等。
金代纸币的实物尚未发现,但有多例印钞铜版存世,如山东东路交钞壹拾贯版、五合同交钞壹拾贯版、北京路交钞壹百贯版、陕西东路交钞壹拾贯版、贞祐宝券二合同伍贯版、兴定宝泉贰贯闻省版等。其形制以五合同交钞壹拾贯版为例:面积21.6×14.3厘米,花栏上部左右两边有篆书"伪造交钞处斩,赏钱万贯文"字样;花栏下部为发行机关、年月、告伪赏格及负责人押印等;花栏右边文字说明每张的工墨钱以及纳旧换新的手续费;左边斜盖五行合同印记,指明南京、中都等 5个地区中可以通行。
元代纸币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各地曾印行会子、交钞等。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进行币制改革,印行中统元宝交钞(图1), 面额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凡10等。中统钞以银为率,每二贯等于白银一两。这时将市面上流通的各种纸币均以中统钞收回, 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中统钞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通货。其后又曾发行至元通行宝钞 (1287,(图2)、至大银钞 (1309)和至正交钞 (1350)等不同名称的纸币。后因滥发无度,导致流通阻滞,各地恢复实物交易。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元代灭亡。
元代纸币有实物存世,各地收藏的有中统钞一十文、三百文、五百文,至元钞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至正年间印制的中统钞五百文、一贯等。此外还有元代印钞铜版中统钞一贯、至元钞一百文、二百文、二贯诸种。钞币形制以青海诺木洪地区出土的五百文交钞为例:面积27.2×18.8厘米,上部横印"中统元宝交钞" 6字;中间印金额及两旁的字料和字号;金额下面有横列的钱贯图案;字料和字号之上各有两行字,一行汉字,一行八思巴蒙古字,下印"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役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以及"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财产"字样;背面盖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印章,说明此钞是至正十年(1350)用中统钞旧版印造的至正钞。
明代纸币 明洪武七年(1374)在中书省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凡6等。洪武十三年(1380)明廷废中书省,发钞事务归户部掌管。明钞只有大明通行宝钞一种,钞上一直用洪武年号,钞面最大的金额为一贯,明亡前,未曾改变。明代宝钞在开始流通的20年间还比较稳定,后因只发不收或多发少收,贬值的情况愈来愈严重,终因恶性通货膨胀而告终。
明代宝钞和它的铜版存世者以一贯为多,一贯以下的很稀少。钞面的格式接近元钞,但图案比元钞匀称,文字比元钞简明,刻工也比元钞细腻。唯幅面特大,一贯明钞的面积为33.8×22厘米,故容易损坏。如以旧换新,即所谓"倒钞",每贯要收工墨费30文。到成化年间(1465~1487)明钞一贯只值铜钱1文,钞法无法维持,至嘉靖元年(1521),遂正式停用。
清代前期纸币 清初鉴于前代钞法之弊,对发行纸币极为谨慎。顺治八年(1651)因军费支出浩大,发行顺治钞贯十二万八千一百多贯,并以此数为每年发行的限额。顺治钞前后共发行10年,军事活动停止后即不再发行。其实物至今尚未发现。从顺治十八年(1661)到咸丰二年(1852),清政府没有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由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军需浩繁,清政府又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宝钞与官票合称"钞票",现代所谓钞票即来源于此。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