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ke velocity measuring
白光速度测量
1.
The application of Loke velocity measuring device in speed controlling of flattening roll of aluminum cold rolling mill was described in the paper.
阐述了Loke公司的白光速度测量装置在铝冷轧机板形辊速度控制中的应用。
3) light velocity measurement
光速测量
1.
Study on new method of laser range finding and light velocity measurement
激光测距与光速测量实验方法研究
2.
An improvement of light path adjusting method in light velocity measurement
光速测量中光程调节方法的改进
4) whiteness measurement
白度测量
1.
Upper computer software design of whiteness measurement system;
白度测量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5) velocity measurement
速度测量
1.
Realization of depth measurement and velocity measurement with high precision.;
高精度的深度和速度测量方法的实现
2.
Control and velocity measurement of multi-stage reconnection gun;
多级磁力线重接炮的控制与速度测量
3.
The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both velocity measurements including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the rotary 2-disc,the Laser-2-Focus Velocimeter,the Laser-Doppler Velocimeter(LDV),th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er(PIV),the impact force measurement and the jet structure measurements including the Scanning-X-Ray Densitometry,the flow separation technique were summarized.
对磨料射流两相速度测量和射流结构测量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6) speed measurement
速度测量
1.
Simplified computational method of high-accuracy speed measurement based on low resolution encoder;
基于低分辨力编码器的高精度速度测量简化算法
2.
Study on digital spee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servo control system of swivel table;
转台伺服控制系统中数字化速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3.
This system band together tramcar speed measurement, over-speed alarm and the conservation, display and management of record data.
矿车速度测量记录系统的研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井下矿车速度难以监控的问题。
补充资料:光速
| 光速 light,speed of 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量,国际公认值为c=299792458米/秒。17世纪前人们以为光速为无限大,意大利物理学家G.伽利略曾对此提出怀疑,并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但因过于粗糙而未获成功。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O.C.罗默利用木星卫星的星蚀时间变化证实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1727年,英国天文学家J.布拉得雷利用恒星光行差现象估算出光速值为c=303000千米/秒。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A.H.L.菲佐用旋转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最早的结果为c=315000千米/秒。1862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J.-B.-L.傅科根据D.F.J.阿拉戈的设想用旋转镜法测得光速为c=(298000±500)千米/秒。19世纪中叶J.C.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他根据电磁波动方程曾指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静电单位电量与电磁单位电量的比值,只要在实验上分别用这两种单位测量同一电量(或电流),就可算出电磁波的波速。1856年,R.科尔劳施和W.韦伯完成了有关测量,麦克斯韦根据他们的数据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值为3.1074×105千米/秒,此值与菲佐的结果十分接近,这对人们确认光是电磁波起过很大作用。 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A.A.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的实验,测得c=(299796±4)千米/秒,他于1929年在真空中重做了此实验,测得c=299774千米/秒。后来有人用光开关(克尔盒)代替齿轮转动以改进菲佐的实验,其精度比旋转镜法提高了两个数量级。1952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K.D.费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得c=(299792.50±0.10)千米/秒。此值于1957年被推荐为国际推荐值使用,直至1973年。 1972年,美国的K.M.埃文森等人直接测量激光频率γ和真空中的波长λ,按公式c=γλ算得c=(299792458±1.2)米/秒。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值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在这定义中光速c=299792458米/秒为规定值,而长度单位米由这个规定值定义。既然真空中的光速已成为定义值,以后就不需对光速进行任何测量了。 介质中的光速 不同介质中有不同的光速值。1850年菲佐用齿轮法测定了光在水中的速度,证明水中光速小于空气中的光速。几乎在同时,傅科用旋转镜法也测量了水中的光速,得到了同样结论。这一实验结果与光的波动说相一致而与牛顿的微粒说相矛盾(解释光的折射定律时),这对光的波动本性的确立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1851年,菲佐用干涉法测量了运动介质中的光速,证实了A.-J.菲涅耳的曳引公式。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