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n-can #1 well
宾参1井
1.
Bin-can #1 well is the first parametric borehole in Binxian Fault Depression,in the north of Songliao Basin.
宾参1井是松辽盆地北部宾县断陷中的第一口参数井,钻遇白垩系地层,自下至上依次为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和青山口组。
2) Well Tacan 1
塔参1井
1.
Aromatic compositions and thermal maturity parameters of free organic matter(chloroform bitumen A)and inclusion organic matter(chloroform bitumen C)in deep carbonate rocks(>5 700 m)from Well Tacan 1 were studied.
通过对塔参1井深层(>5700m)碳酸盐岩游离有机质(氯仿沥青"A")和包裹有机质(氯仿沥青"C")中芳烃化合物组成和成熟度参数对比研究发现,芳烃化合物组成中菲和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较为丰富,菲和等系列化合物丰度随埋深增加而增大,而二苯并噻吩、苯并萘并噻吩和芴等系列化合物丰度表现出相反的规律,这反映出不同芳烃系列化合物在高过成熟阶段热稳定性的差异。
3) Hongchan Well No.1
红参1井
1.
The strata of Triassic in Hongchan Well No.
红参1井三叠系为一套斜坡-盆地相(扇中及扇缘亚相)的浊流碎屑岩沉积,砂岩储集岩和泥岩盖层发育。
4) Haican 1 Well
海参1井
5) well Hecan 1
和参1井
1.
Gas source of well Hecan 1 in Shengli exploration area of Taxinan;
塔西南胜利探区和参1井天然气来源
6) Tuocan 1 Well
托参1井
1.
φ244.5mm Casing Window Sidetracking Techniques in Tuocan 1 Well;
托参1井φ244.5mm套管开窗侧钻技术
补充资料:宾
Jibin
宾
Kophen, or Kapisa
中国汉至唐代对中亚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译称。古希腊人称喀布尔河为Kophen,
宾为其音译。关于这个译称的原文及其所指的境域,学术界异说纷纭,或以为指克什米尔,或以为指卡菲里斯坦,或以为指喀布尔河中下游。大多数学者都相信该译称的地理位置因时而异,汉、晋、唐代的
宾各不相同。不少人认为汉代的
宾主要指克什米尔东部,晋、唐两代的
宾则为迦毕试(即卡菲里斯坦),这一说法并不足信。实际上自汉至唐,
宾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时期可能包括克什米尔西部。
公元前 4世纪时,
宾曾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其后属巴克特里亚之希腊王朝统治。公元前 2世纪中,塞种一支越兴都库什山,占领喀布尔河流域,取代希腊人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建都于修鲜城(或循鲜,南北朝作善见城,在今斯利那加附近),此即汉代之
宾。这一塞种王朝的创建者可能为著名的国王毛乌斯。中国与
宾建立关系始于汉武帝时。其后
宾王斯巴拉革达玛斯屡次欲害汉朝使者文忠,文忠与容屈王子阴末赴联合,攻杀其王而立阴末赴为
宾王。汉元帝时,阴末赴与汉使者赵德失和,将德囚禁,杀其副使以下70多人,后遣使者向汉朝上书谢罪。公元前30年阴末赴死,其子继位,仍朝汉。约于公元前30年为塞种所灭。
该国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城市生活、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居民以擅长雕刻、建筑、毛织、刺绣著称。当时
宾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之上,
宾商人经常来往中国。其金、银钱币模仿巴克特里亚希腊王朝的形制而稍加改变,正面为国王头像,背面为骑兵像。官方文字仍以希腊文为主。
公元1~3世纪间,
宾被贵霜帝国征服,发展成为佛教中心之一。当地僧徒来中国传布佛教者甚多,中国僧徒亦多住
宾参拜佛迹和求法取经。贵霜帝国灭亡后,其王族残余势力可能曾在这里维持过一段时期。
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有一塞种人(或粟特人)名馨蘖(可能即铭文中之Sena)者在卡菲里斯坦重建
宾王朝。这一王朝至少延续到公元 7世纪末,此即晋至唐朝前期的
宾,亦译作迦毕试国。唐贞观十一年(637),其王遣使献马于唐,太宗答赐以大量缯
。显庆三年(658),其王曷撷支称臣于唐,唐以其地置修鲜都督府,拜其王为修鲜等十一州诸军事、修鲜都督。约在 8世纪初,突厥首领阿耶率兵攻杀
宾王而夺其位,此后之突厥族
宾王朝即唐玄宗时代之
宾。当时乌苌国(斯瓦特河谷)与犍陀罗国(今白沙瓦一带)均附属于
宾。
宾的政治中心迁到犍陀罗。开元七年(719),该国遣使献天文经及医药秘方于唐,唐朝册拜其王为葛逻达支特勤。天宝四载(745),唐朝又册拜其王子勃匐准袭位为
宾王兼乌苌国王。天宝九载(750),其王又遣大首领萨婆达干与沙门舍利越摩赴唐,并请唐朝遣使巡按其国。翌年,唐遣中使张韬光率40余人出使
宾,于天宝十二载(753)到达其东都犍陀罗城。至乾元元年(758),
宾仍遣使朝贡于唐,此后遂绝。
宾一词亦不再出现于中国史籍。
马雍
宾Kophen, or Kapisa
中国汉至唐代对中亚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译称。古希腊人称喀布尔河为Kophen,
宾为其音译。关于这个译称的原文及其所指的境域,学术界异说纷纭,或以为指克什米尔,或以为指卡菲里斯坦,或以为指喀布尔河中下游。大多数学者都相信该译称的地理位置因时而异,汉、晋、唐代的
宾各不相同。不少人认为汉代的
宾主要指克什米尔东部,晋、唐两代的
宾则为迦毕试(即卡菲里斯坦),这一说法并不足信。实际上自汉至唐,
宾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时期可能包括克什米尔西部。公元前 4世纪时,
宾曾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其后属巴克特里亚之希腊王朝统治。公元前 2世纪中,塞种一支越兴都库什山,占领喀布尔河流域,取代希腊人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建都于修鲜城(或循鲜,南北朝作善见城,在今斯利那加附近),此即汉代之
宾。这一塞种王朝的创建者可能为著名的国王毛乌斯。中国与
宾建立关系始于汉武帝时。其后
宾王斯巴拉革达玛斯屡次欲害汉朝使者文忠,文忠与容屈王子阴末赴联合,攻杀其王而立阴末赴为
宾王。汉元帝时,阴末赴与汉使者赵德失和,将德囚禁,杀其副使以下70多人,后遣使者向汉朝上书谢罪。公元前30年阴末赴死,其子继位,仍朝汉。约于公元前30年为塞种所灭。该国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城市生活、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居民以擅长雕刻、建筑、毛织、刺绣著称。当时
宾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之上,
宾商人经常来往中国。其金、银钱币模仿巴克特里亚希腊王朝的形制而稍加改变,正面为国王头像,背面为骑兵像。官方文字仍以希腊文为主。公元1~3世纪间,
宾被贵霜帝国征服,发展成为佛教中心之一。当地僧徒来中国传布佛教者甚多,中国僧徒亦多住
宾参拜佛迹和求法取经。贵霜帝国灭亡后,其王族残余势力可能曾在这里维持过一段时期。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有一塞种人(或粟特人)名馨蘖(可能即铭文中之Sena)者在卡菲里斯坦重建
宾王朝。这一王朝至少延续到公元 7世纪末,此即晋至唐朝前期的
宾,亦译作迦毕试国。唐贞观十一年(637),其王遣使献马于唐,太宗答赐以大量缯
。显庆三年(658),其王曷撷支称臣于唐,唐以其地置修鲜都督府,拜其王为修鲜等十一州诸军事、修鲜都督。约在 8世纪初,突厥首领阿耶率兵攻杀
宾王而夺其位,此后之突厥族
宾王朝即唐玄宗时代之
宾。当时乌苌国(斯瓦特河谷)与犍陀罗国(今白沙瓦一带)均附属于
宾。
宾的政治中心迁到犍陀罗。开元七年(719),该国遣使献天文经及医药秘方于唐,唐朝册拜其王为葛逻达支特勤。天宝四载(745),唐朝又册拜其王子勃匐准袭位为
宾王兼乌苌国王。天宝九载(750),其王又遣大首领萨婆达干与沙门舍利越摩赴唐,并请唐朝遣使巡按其国。翌年,唐遣中使张韬光率40余人出使
宾,于天宝十二载(753)到达其东都犍陀罗城。至乾元元年(758),
宾仍遣使朝贡于唐,此后遂绝。
宾一词亦不再出现于中国史籍。马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