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as-bearing carbonate
含气碳酸盐岩
1.
An analysis of abnormal AVO response to gas-bearing carbonate rocks: an example of the Jiannan gasfield area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含气碳酸盐岩的AVO异常响应特征分析——以川东建南气田区为例
2) content of carbonate
碳酸盐岩含量
1.
Based on the lithologic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carbonate, a qualitative comparison of lithology can be converted to a quantified comparison with carbonate content, then, not only a diagram of vertical profile in individual well can be obtained, but also an i.
元素俘获谱测井(ECS)利用定量测得的钙等多种元素的含量,计算岩石的碳酸盐岩含量,进而进行岩性识别和地层对比;利用ECS成果求出孔隙度、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据该岩石分类方法,做出单井的岩性剖面图,地层岩性的定性分析对比转化为岩性及其量化(碳酸盐岩含量)的对比划分。
3) carbonate aquifer
碳酸盐岩含水层
1.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CE transport in a carbonate aquifer at the sit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建立了描述场址区碳酸盐岩含水层中TCE污染运移的数学模型 ,并且假定水流呈稳定态而溶质运移则呈非稳定态 。
2.
The physico chemical behavior of trichloroethene (TCE) and its biodegradation in a carbonate aquifer are studied, taking a case history as an example.
以加拿大一厂址区碳酸盐岩含水层中地下水受到三氯乙烯(TCE)化合物的污染作为实例,对TCE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降解作用进行论述。
4) carbonate reservoir
碳酸盐岩油气藏
1.
Matrix acidiz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enhancing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基质酸化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增产增注的重要手段。
5) series of strata below halite
碳酸盐岩油气田
6) carbonate gas reservoir
碳酸盐岩气藏
1.
Analysis of wat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taking Su 4 gas reservoir in Huabei oilfield as an example;
碳酸盐岩气藏出水特征分析——以华北油田苏4气藏为例
2.
The technique of permeability modeling in Jingbian carbonate gas reservoir;
靖边碳酸盐岩气藏储集层渗透率模型建立方法
3.
A research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 system and a research for nature and calculation of reserves of the gas reservoir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 structure of a carbonate gas reservoir.
根据碳酸盐岩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气藏系统的建模和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储层性质和储量的计算方法,借助水动力学方法建立裂缝-孔隙系统的流体渗流模型,以最优控制原理设计系统模拟的目标,用交替变量方法同时计算系统参数和边界位置,实现在计算机上模似气藏的性质与动力学行为,进而计算储量。
补充资料:碳酸气
分子式:CO2
分子量:44.01
CAS号:124-38-9
性质:无色、无臭、无味、无毒气体。熔点-56.6℃(0.52MPa),沸点-78.6℃(升华),密度1.977g/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449g/100g水(25℃),水溶液呈酸性。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9MPa即可液化,相对密度为1.0310(20/4℃)。液态二氧化碳冷却到-21.1℃、压力为0.415MPa就形成固态,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干冰吸热可直接升华为气体。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大气的一部分,参加动物的呼吸循环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制备方法:在工业上,二氧化碳是煅烧石灰石制取石灰或发酵过程的副产品,也是生产氨、汽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的烃类-蒸气转化炉的副产物,从烟道气(主要由氮气和二氧化碳组成)中可回收得到二氧化碳,还可直接从富含二氧化碳的天然气井中获得。
用途:二氧化碳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把二氧化碳和食盐原料可生产纯碱;二氧化碳与氨作用可制得尿素和碳酸氢铵等氮肥;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氢在高温压下经催化可合成甲醇;二氧化碳是无机盐工业的原料;治金工业中用于钢铸件的淬火;干冰的升华潜热很大,在-60℃时为366.24J/g,具有很好的制冷效果,在低温实验,人工降雨、模制橡胶部件去毛刺和高速研磨等场合,都用干冰做制冷剂,干冰还可作食品的速冻保鲜剂;二氧化碳还可作为灭火剂,清凉饮料汽水、啤酒等生产也需要二氧化碳;近年,还用于开采石油、二次采油、输送粉煤等。碳酸盐类产品:碳酸钠、碳酸钾、轻质碳酸钙、胶体碳酸钙、晶体碳酸钙、轻质碳酸镁、碳酸钡、铅白、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等。(1)碳酸环己胺(C13H26N2O2)用作缓蚀防锈剂。(2)碳酸乙撑酯(C3H4O3)用作水玻璃浆料、合成呋喃唑酮、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的原料以及作纤维整理剂等。(3)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是高分子合成的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聚氨酯橡胶和聚氨酯涂料。(4)邻羟基苯甲酸 用于医药、食品、香料、染料等的生产,还用作橡胶硫化延缓剂。(5)对羟基苯甲酸 用于防腐、杀菌消毒剂、食品添加剂,以及化妆品、医药等方面。1-羟基-2-萘甲酸,以萘酚为原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再经酸化而得。主要用于长效电池、彩色影片成色剂、酸性媒介染料的中间体等。用相似的工艺方法也可得到2-羟基-3-萘甲酸,用于生产色酚染料以及医药、有机颜料的中间体。研究发展中的二氧化碳化工的新工艺路线可举例如下:(1)合成天然气(2)合成烃类(费-托合成法)(3)合成甲醇(4)合成甲酸(5)合成草酸(6)合成羧酸和内酯(7)合成烷基胺和烷基甲酰胺
分子量:44.01
CAS号:124-38-9
性质:无色、无臭、无味、无毒气体。熔点-56.6℃(0.52MPa),沸点-78.6℃(升华),密度1.977g/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449g/100g水(25℃),水溶液呈酸性。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9MPa即可液化,相对密度为1.0310(20/4℃)。液态二氧化碳冷却到-21.1℃、压力为0.415MPa就形成固态,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干冰吸热可直接升华为气体。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大气的一部分,参加动物的呼吸循环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制备方法:在工业上,二氧化碳是煅烧石灰石制取石灰或发酵过程的副产品,也是生产氨、汽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的烃类-蒸气转化炉的副产物,从烟道气(主要由氮气和二氧化碳组成)中可回收得到二氧化碳,还可直接从富含二氧化碳的天然气井中获得。
用途:二氧化碳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把二氧化碳和食盐原料可生产纯碱;二氧化碳与氨作用可制得尿素和碳酸氢铵等氮肥;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氢在高温压下经催化可合成甲醇;二氧化碳是无机盐工业的原料;治金工业中用于钢铸件的淬火;干冰的升华潜热很大,在-60℃时为366.24J/g,具有很好的制冷效果,在低温实验,人工降雨、模制橡胶部件去毛刺和高速研磨等场合,都用干冰做制冷剂,干冰还可作食品的速冻保鲜剂;二氧化碳还可作为灭火剂,清凉饮料汽水、啤酒等生产也需要二氧化碳;近年,还用于开采石油、二次采油、输送粉煤等。碳酸盐类产品:碳酸钠、碳酸钾、轻质碳酸钙、胶体碳酸钙、晶体碳酸钙、轻质碳酸镁、碳酸钡、铅白、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等。(1)碳酸环己胺(C13H26N2O2)用作缓蚀防锈剂。(2)碳酸乙撑酯(C3H4O3)用作水玻璃浆料、合成呋喃唑酮、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的原料以及作纤维整理剂等。(3)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是高分子合成的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聚氨酯橡胶和聚氨酯涂料。(4)邻羟基苯甲酸 用于医药、食品、香料、染料等的生产,还用作橡胶硫化延缓剂。(5)对羟基苯甲酸 用于防腐、杀菌消毒剂、食品添加剂,以及化妆品、医药等方面。1-羟基-2-萘甲酸,以萘酚为原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再经酸化而得。主要用于长效电池、彩色影片成色剂、酸性媒介染料的中间体等。用相似的工艺方法也可得到2-羟基-3-萘甲酸,用于生产色酚染料以及医药、有机颜料的中间体。研究发展中的二氧化碳化工的新工艺路线可举例如下:(1)合成天然气(2)合成烃类(费-托合成法)(3)合成甲醇(4)合成甲酸(5)合成草酸(6)合成羧酸和内酯(7)合成烷基胺和烷基甲酰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