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ducing formation patterns

产层模式
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ductivity index and producing pressure drop of the producing wells of different producing formation pattern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studying the change of oil producing capacity of the producing wel.
通过研究不同产层模式生产井的提液效果差异,建立了不同产层模式采油指数与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并从毛管力的角度阐述了不同产层模式的开发特征。
2) production mode

生产模式
1.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production mode to PM enterprises;

自动化生产模式在粉末冶金企业中的应用浅析
2.
Research on production mode of machining based on green manufacturing;

基于绿色制造的机械加工生产模式的研究
3.
Discussion on production mode of No.2 Mine Shaft in Nalinmiao Mine;

纳林庙煤矿二号井生产模式的探讨
3) industrial model

产业模式
4) production model

生产模式
1.
Through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piggery vertical integration production model of company,park and farmer in Sichuan Tieqillishi group corporation,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all-win model of enterprise,farmer,government and consumers.
本文以垂直一体化理论为依据,从交易费用方面系统分析了垂直一体化安全猪肉生产的原因,通过对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公司"公司+园区+农户"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实证分析,得出垂直一体化生产是公司、农户、政府、消费者共赢的模式。
2.
consulted by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duction model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flower production,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plant resources and area superiority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problem of flower prod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本文以国际花卉商品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生产模式为参考 ,根据浙江省的植物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 ,分析了浙江省花卉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⑴树立服务意识 ,加强宏观调控 ;⑵优化产品结构 ,发展名、特、优、新花卉产品 ;⑶增加产业投入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⑷加强基地建设 ,推进产业化进程 ;⑸抓好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3.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n enterprise market redirection in knowledge economy time through production model change and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本文通过生产模式的变革与供应链整合 ,讨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市场再定位的问题 ,根据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时代特点 ,分析研究企业在确定市场再定位时应遵循的基本思路与指导原则。
5) production pattern

生产模式
1.
The primary production patterns of flori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analysis;

我国花卉业主要生产模式分析
2.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ception,describes the content and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ion pattern through studying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在对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概念、阐述了生产模式的内涵及生产模式的组成结构,分析了基于生产模式的生产系统组成,运用IDEF0方法建立了基于生产模式的生产系统功能模型和集成控制模型,最后,对企业生产模式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3.
A new tobacco production pattern: separation of planting from curing,which could separate tobacco planting from curing process,was introduced and demonstrated.
通过示范实施“种烤分离”这一新的烤烟生产模式,使烤烟种植与烘烤脱钩,大批劳力可以从烘烤的紧张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烘烤更专业化,烤后质量有保障;同时,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种烤分离”调动了想种烟却苦于无烤房烟农的积极性,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有效的生产模式。
补充资料:电离层模式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温度和离子成分等参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对不同的参量,有其相应的模式,如电子密度模式、电子温度模式等。其中,电子密度模式最常用,也研究得最充分。
电子密度模式 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S.查普曼提出电离层形成理论及查普曼模式以来,相继出现了各种初等函数描述的电子密度模式。最常用的有:
查普曼模式(见电离层的形成)。
抛物线层模式
指数模式
线性模式
式中F和α为常数,h0为起算高度,N(h)为离地面高度h处的电子密度,Nm为该层的电子密度峰值,hm为Nm对应的高度,α为层的半厚度。此外,还有双曲正割平方层(简称正割层)模式、余弦层模式、多项式层模式等。然而,所有这些模式都只能描述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某一部分。要完整地描述电子密度剖面需要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剖面的不同部分。
本特模式,是描述150~1000公里整个电子密度剖面的一种模式,按此模式,顶部电离层用3个指数层和1个抛物线层来逼近;下部电离层用双抛物线层近似。本特模式着眼于保持总电子含量尽可能精确,用于获得高精度的电离层电波传播的时延值和由折射造成的方向变化。
对F层电子密度峰值以下的电子密度剖面,按照不同的实际应用有不同的组合模式。例如抛物线层(F2层)-线性层(F1层)- 抛物线层(E层)组合模式可用于高频通信的场强计算;余弦层(F2层)-正割层(E-F1层)- 抛物线层 (E层)组合模式可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射线追迹计算;抛物线层(F2层)与多项式层组合模式可以方便地从频高图(电离图)计算 F2层的峰值高度、峰值标高和有效亚峰值平板厚度S,
国际参考电离层 在1978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和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建立并发表了一种电离层经验模式──国际参考电离层(IRI1978)。此模式对1000公里以下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温度和主要正离子成分(O+、H+、He+、O娚和NO+)等参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都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和获得这些分布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输入相应的参量就可由计算机输出得到上述任一种电离层参量的分布。
附图是 IRI1978给出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剖面的一例。
IRI1978所依据的实验资料还不十分丰富和完整,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给出的结果可能与实测偏离较大。
国际参考电离层给出的是月平均剖面。个别日期的数值与月平均值的偏离如表:
1980年公布的IRI1980较之IRI1978有所改进。国际参考电离层还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国际参考电离层是为空间科学工作者和无线电波传播工程师提供的获得电离层有关物理参量、预报电离层状态和估算电波传播条件的一个有力工具。
参考书目
K.Rawer,S.Ramakrishnan and D.Bilitza,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URSI, COSPAR,1978.
电子密度模式 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S.查普曼提出电离层形成理论及查普曼模式以来,相继出现了各种初等函数描述的电子密度模式。最常用的有:
查普曼模式(见电离层的形成)。
抛物线层模式
指数模式
线性模式
式中F和α为常数,h0为起算高度,N(h)为离地面高度h处的电子密度,Nm为该层的电子密度峰值,hm为Nm对应的高度,α为层的半厚度。此外,还有双曲正割平方层(简称正割层)模式、余弦层模式、多项式层模式等。然而,所有这些模式都只能描述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某一部分。要完整地描述电子密度剖面需要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剖面的不同部分。
本特模式,是描述150~1000公里整个电子密度剖面的一种模式,按此模式,顶部电离层用3个指数层和1个抛物线层来逼近;下部电离层用双抛物线层近似。本特模式着眼于保持总电子含量尽可能精确,用于获得高精度的电离层电波传播的时延值和由折射造成的方向变化。
对F层电子密度峰值以下的电子密度剖面,按照不同的实际应用有不同的组合模式。例如抛物线层(F2层)-线性层(F1层)- 抛物线层(E层)组合模式可用于高频通信的场强计算;余弦层(F2层)-正割层(E-F1层)- 抛物线层 (E层)组合模式可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射线追迹计算;抛物线层(F2层)与多项式层组合模式可以方便地从频高图(电离图)计算 F2层的峰值高度、峰值标高和有效亚峰值平板厚度S,
国际参考电离层 在1978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和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建立并发表了一种电离层经验模式──国际参考电离层(IRI1978)。此模式对1000公里以下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温度和主要正离子成分(O+、H+、He+、O娚和NO+)等参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都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和获得这些分布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输入相应的参量就可由计算机输出得到上述任一种电离层参量的分布。
附图是 IRI1978给出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剖面的一例。
IRI1978所依据的实验资料还不十分丰富和完整,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给出的结果可能与实测偏离较大。
国际参考电离层给出的是月平均剖面。个别日期的数值与月平均值的偏离如表:
1980年公布的IRI1980较之IRI1978有所改进。国际参考电离层还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国际参考电离层是为空间科学工作者和无线电波传播工程师提供的获得电离层有关物理参量、预报电离层状态和估算电波传播条件的一个有力工具。
参考书目
K.Rawer,S.Ramakrishnan and D.Bilitza,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URSI, COSPAR,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