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制药工业废水
2)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astewater

医药工业废水
3)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化工和制药废水
1.
Application of POD-1 apparatu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DO-1型装置在化工和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4) waste tanning water

制革工业废水
1.
In this article, the method and technics of waste water have been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waste tanning water, and the recently research development were also stated briefly.
制革工业废水是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本文根据制革工业废水的特点综合分析了制革工业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并简述了近期研究进展。
5) sugar industry wastewater

制糖工业废水
6) medicine wastewater

制药废水
1.
Treatment of ribavirin medicine wastewater by UBF system

UBF厌氧反应器处理病毒唑制药废水的研究
2.
The high strength medicine wastewater was treated by combined process of the biological contacting oxidation-air floatation-multi-stage biochemistry treatment.
采用接触氧化-气浮-多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
3.
The medicine wastewater have little capacity,composition complications,high concentration and salts,it also have high color degree and toxicity etc.
制药废水具有排放量小、成分复杂、浓度和盐分高、色度和毒性大等特点,属于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特别是其中的“三致”有机污染物,易造成水环境污染,威胁人们的健康。
补充资料:制药工业发展史
药品生产是从传统医药开始的,后来演变到从天然物质中分离提取天然药物,进而逐步开发和建立了化学药物的工业生产体系。随着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制药工业也得到同步发展,并且一直在化学工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医药的渊源 中国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初时采用新鲜植物捣碎使用,商代开始应用汤剂,公元前中国最早的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有方剂、丸、散、膏、丹、药酒以及药材加工的记载。汉代张仲景(150~219)的《伤寒论》记载方剂加工技术甚详,为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发展奠定了基础。晋代葛洪(281~341)的《肘后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成批生产,加以贮备,供急时之需。唐代孙思邈(581~682)的《千金方》中,有制药总论专章,叙述了制药理论、工艺和质量问题。659年唐朝颁布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共载录844种药物。宋熙宁9年 (1076)设立太医局专卖所(即太平惠民药局),制备丸、散、膏、丹等成药出售(见彩图),这是商业性成药的开始。1080年又编印和颁发了《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使药剂制造有了统一的规范和准则,对中成药的生产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代李时珍(1518~1593)于1578年著成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医药实践经验,共收载1892种药材和近40种成药剂型(见中药)。
化学制药工业的形成 化学制药工业发源于西欧。19世纪初至60年代,科学家先后从传统的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纯的化学成分,如那可丁(1803)、吗啡(1805)、吐根碱(1817)、番木鳖碱(1818)、奎宁(1820)、烟碱(1828)、阿托品(1831)、可卡因(1855)和毒扁豆碱(1867)等。这些有效成分的分离为化学药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①从此开始有准确剂量的药品用于治疗;②植物中的杂质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可以消除;③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合成和结构改造,可以得到新的化学药品。例如通过可卡因的化学结构改造的研究,发明了一系列结构简单的局部麻醉药(苯佐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等)。
19世纪还先后出现了一批化学合成药,如麻醉药乙醚(1842)和氯仿(1847),外科消毒药石炭酸(1865),催眠药水合氯醛(1869)、索佛那(1888)和巴比妥类,血管扩张剂有机亚硝酸酯(1874),解热镇痛药退热冰(1886)、非那西丁(1887)、阿司匹林(1889)等。于此同时,制剂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见药物制剂)。到19世纪末,化学制药工业已初具雏型。
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 可分为如下几个重要阶段:
有机砷制剂的发明 1910年的有机砷制剂胂凡纳明(即“606”)和 1912年新胂凡纳明(“914”)的发明,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此人们认识到:①药物治疗可以针对病因治本,而不仅仅是治标疗法;②药物可以做到专属性地对付某一种病原体;③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化对于药物的疗效有重大的影响。
磺胺药的发明 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磺胺药的发明是化?е瘟朴忠恍碌睦锍瘫哟巳死嘤辛硕愿断妇腥镜挠行淦鳌9ツ昴甓嶙呤酝蚣粕男矶嘞妇源静。绮烊取⒘餍行阅阅ぱ住⒏窝椎榷嫉玫搅擞行У目刂啤T诘诙问澜绱笳街校拦墙阂┑牟吭锏?4500t的高峰。
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1928)和分离提纯(1941)以及不久实现的深层发酵生产,使人类有了对付细菌性感染更为有效的武器。接着许多其他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相继出现,并投入生产和应用,更丰富了人类对细菌性疾病作战的武库。1959年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分离成功,为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头孢菌素 C的发现(1961)推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开发。
其他一些重要进展 对于化学制药工业曾作出贡献的尚有:①胰岛素(1921)和其他生物化学药的提取和精制;②抗疟药的研究和生产始于20年代,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高峰;③维生素的人工合成始于30年代,其产量在整个化学制药工业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份额;④激素(包括性激素和皮质激素)的人工合成和生产也始于30年代,最后发展到计划生育药物的生产和应用。
其后,各种抗结核药、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精神失常药、合成降血糖药、安定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和非甾体消炎药等相继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制药工业的发展。
制剂加工技术的发展 近30年来,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许多药物的疗效不仅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和剂量有关,而且也与其晶型、粒度和药物制剂的剂型、所用的辅料和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现在,对于药品的有效性要求也提高了,对于固体剂型,提出了溶出速率、释放度、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等问题。各国制药企业非常重视研究开发新的剂型和新型给药系统,先后推出多种缓释制剂,可控释放制剂、定位释放制剂、前体药物制剂和透皮制剂等。
医药的渊源 中国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初时采用新鲜植物捣碎使用,商代开始应用汤剂,公元前中国最早的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有方剂、丸、散、膏、丹、药酒以及药材加工的记载。汉代张仲景(150~219)的《伤寒论》记载方剂加工技术甚详,为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发展奠定了基础。晋代葛洪(281~341)的《肘后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成批生产,加以贮备,供急时之需。唐代孙思邈(581~682)的《千金方》中,有制药总论专章,叙述了制药理论、工艺和质量问题。659年唐朝颁布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共载录844种药物。宋熙宁9年 (1076)设立太医局专卖所(即太平惠民药局),制备丸、散、膏、丹等成药出售(见彩图),这是商业性成药的开始。1080年又编印和颁发了《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使药剂制造有了统一的规范和准则,对中成药的生产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代李时珍(1518~1593)于1578年著成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医药实践经验,共收载1892种药材和近40种成药剂型(见中药)。
化学制药工业的形成 化学制药工业发源于西欧。19世纪初至60年代,科学家先后从传统的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纯的化学成分,如那可丁(1803)、吗啡(1805)、吐根碱(1817)、番木鳖碱(1818)、奎宁(1820)、烟碱(1828)、阿托品(1831)、可卡因(1855)和毒扁豆碱(1867)等。这些有效成分的分离为化学药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①从此开始有准确剂量的药品用于治疗;②植物中的杂质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可以消除;③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合成和结构改造,可以得到新的化学药品。例如通过可卡因的化学结构改造的研究,发明了一系列结构简单的局部麻醉药(苯佐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等)。
19世纪还先后出现了一批化学合成药,如麻醉药乙醚(1842)和氯仿(1847),外科消毒药石炭酸(1865),催眠药水合氯醛(1869)、索佛那(1888)和巴比妥类,血管扩张剂有机亚硝酸酯(1874),解热镇痛药退热冰(1886)、非那西丁(1887)、阿司匹林(1889)等。于此同时,制剂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见药物制剂)。到19世纪末,化学制药工业已初具雏型。
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 可分为如下几个重要阶段:
有机砷制剂的发明 1910年的有机砷制剂胂凡纳明(即“606”)和 1912年新胂凡纳明(“914”)的发明,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此人们认识到:①药物治疗可以针对病因治本,而不仅仅是治标疗法;②药物可以做到专属性地对付某一种病原体;③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化对于药物的疗效有重大的影响。
磺胺药的发明 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磺胺药的发明是化?е瘟朴忠恍碌睦锍瘫哟巳死嘤辛硕愿断妇腥镜挠行淦鳌9ツ昴甓嶙呤酝蚣粕男矶嘞妇源静。绮烊取⒘餍行阅阅ぱ住⒏窝椎榷嫉玫搅擞行У目刂啤T诘诙问澜绱笳街校拦墙阂┑牟吭锏?4500t的高峰。
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1928)和分离提纯(1941)以及不久实现的深层发酵生产,使人类有了对付细菌性感染更为有效的武器。接着许多其他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相继出现,并投入生产和应用,更丰富了人类对细菌性疾病作战的武库。1959年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分离成功,为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头孢菌素 C的发现(1961)推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开发。
其他一些重要进展 对于化学制药工业曾作出贡献的尚有:①胰岛素(1921)和其他生物化学药的提取和精制;②抗疟药的研究和生产始于20年代,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高峰;③维生素的人工合成始于30年代,其产量在整个化学制药工业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份额;④激素(包括性激素和皮质激素)的人工合成和生产也始于30年代,最后发展到计划生育药物的生产和应用。
其后,各种抗结核药、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精神失常药、合成降血糖药、安定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和非甾体消炎药等相继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制药工业的发展。
制剂加工技术的发展 近30年来,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许多药物的疗效不仅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和剂量有关,而且也与其晶型、粒度和药物制剂的剂型、所用的辅料和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现在,对于药品的有效性要求也提高了,对于固体剂型,提出了溶出速率、释放度、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等问题。各国制药企业非常重视研究开发新的剂型和新型给药系统,先后推出多种缓释制剂,可控释放制剂、定位释放制剂、前体药物制剂和透皮制剂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