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in coupled SSBR
锡偶联SSBR
2) Sn coupled's SBR
锡偶联S-SBR
3) Sn-coupled SSBR
锡偶联型溶聚丁苯橡胶
4) Coupling
[英]['kʌplɪŋ] [美]['kʌplɪŋ]
偶联
1.
Preparation of 2,2′-dihydroxy-1,1′-binaphthyl by the oxidative coupling of 2-naphthol in the presence of FeCl_3/Al_2O_3 catalyst;
FeCl_3/Al_2O_3催化氧化偶联2-萘酚制备1,1′-联-2-萘酚
2.
Preparation of coupling cationic colouring stabiliz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nk-jet printing paper;
偶联型阳离子固色剂的制备及在彩色喷墨打印纸中的应用
3.
Synthesis of biphenyl liquid crystal compound by coupling;
偶联反应在联苯液晶合成中的应用
5) Couple
[英]['kʌpl] [美]['kʌpḷ]
偶联
1.
After activated by coupling reagents such as DCC, EDCI, CDI and EEDQ in short time, Boc-Arg(Tos)-OH was coupled with TsOH·Gly-OBzl to produce N-terminal dipeptide Boc-Arg(Tos)-Gly-OBzl (1) in suitable reactive condition in 43%~97% yield.
以两条路线、多种偶联试剂 (DCC ,EDCI ,CDI ,EEDQ)合成了全保护三肽Arg Gly Asp (RGD) 。
2.
Different chrysin derivatives were successfully coupled to NO donors and we hope this kind of compounds could act asα-Glucosidase Inhibition reagents and promotion angiogenesis reagents as well as anti-diabetes and anti-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设计合成几类白杨素偶联不同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新型化合物,期望能同时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促血管生成作用,为开发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药物提供候选化合物。
6) conjugation
[英][,kɔndʒu'ɡeɪʃn] [美]['kɑndʒə'geʃən]
偶联
1.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Polyester-co-poly (amino acid) Copolymers for Drug Molecules Conjugation
药物分子偶联用功能性聚酯-聚氨基酸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
In this review the conjugation mode of metal complex with an oligodeoxyribonucleotide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artificial enzymes with the targets are describ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future is pointed out.
核酸切割试剂与寡聚核苷酸 (ODN)偶联制得的人工核酸酶能在特定位点断裂DNA或RNA ,为人工核酸酶的分子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
To overcome the toxicity effect on direct use of purified native hemoglobin, various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cluding diaspirin cross-linking, glutaraldehyde polymerization, O-raffinose polymerization, 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ion, liposome encapsulat.
为克服血红蛋白直接使用的毒副作用,各种修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包括双阿司匹林交联、戊二醛交联、棉子糖交联、聚乙二醇偶联、脂质体包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包埋等。
补充资料:陈锡联(1915~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1929年 4月在家乡参加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起,在第四方面军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1937年10月指挥第 769团取得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胜利。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诸战役。在进军大别山期间,率部开辟皖西新区。淮海战役中,率部协同兄弟部队歼灭黄维兵团。1949年任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西南等战役。曾兼任重庆市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1950年调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炮兵学院院长。1955年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为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兼任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被选为中共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80年被免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1982年、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 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