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ng cycle-short cycle phenomenon

长短周期现象
4) multi-periodic phenomenon

多周期现象
5) aperiodic phenomenon

非周期现象
6) thermoperiodism
[英][,θə:məu'piəriədizəm] [美][,θɚmo'pɪrɪədɪzṃ]

温周期现象
补充资料:光周期现象(植物)
光周期现象(植物)
photoperiodism(plant)
植物对周期性的、特别是昼夜间的光暗变化及光暗时间长短的生理响应特点。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现象。但其他生理活动也受光周期影响。
发现历史 人类早已注意到多种植物的开花时间相对稳定,但光周期在决定开花期方面所起的作用直到20世纪才了解清楚。1912年法国J.图尔努瓦发现大麻,在每日 6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会开花,在长日照下则停留于营养生长阶段。1913年德国G.A.克莱布斯发现人工加长每日照光时间,可使通常在6月开花的长春花属(Sem-pervivum) 植物能在冬季开花。但明确地提出光周期理论的是美国园艺学家 W.W.加纳与 H.A.阿拉德。他们在1920年发现,将在美国南部正常开花的烟草(Nicotia-natabacum cv.Maryland Mammoth 品种)移至美国北部栽培时,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但如果在秋冬移入温室则可开花结实。在北方夏季用遮光办法缩短日照时数到每天14小时以下,也可使它开花。以后发现大豆(Biloxi品种)、紫苏、高粱等也有这种现象,并各有其日长上限,日照长度短于此数值时即可开花,称此日长限度为临界日长。同时发现菠菜、萝卜等植物相反,须在日照长度超过一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
主要类型 根据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可将植物分为4种类型(见表[典型的短日植物、长日植物、中日性植物、日照中性植物举例]

短日(照)植物 要求经历一段白昼短于一定长度、黑夜长于一定长度(称为临界暗期)的时期才能开花的植物。延长暗期有利于成花。这一类植物多半起源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也包括一些在温带地区早春或晚秋开花的庭园花卉和野花。
长日(照)植物 要求经历一段白昼长于一定的临界值(临界日长)、黑夜短于一定长度的时期才能成花的植物。延长光照时间、缩短黑暗时间,可以提早成花。这类植物包括许多温带起源的作物、晚春与初夏开花的花卉或野花。
中(间)日(照)性植物 只有在某一范围的日长下才能成花的植物。日照过短或过长,均不利于开花。这类植物种类很少。
日照中性植物 也称日长钝感植物。成花对昼夜长短无一定要求,也无明显响应。这类植物种类最多。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要求先经历一段短日照时期,再经历一段长日照时期,才能开花,称为短-长日植物;如风铃草等。另一些植物要求先经历长日照时期,再经历短日照时期,才能开花,称为长-短日植物。如落地生根等。
不同光暗周期对成花的影响 无论长日植物或短日植物,一般只要求经历一定天数的长日或短日,就能成花,并不要求长期处于那种日照长度之下。有些短日植物,如苍耳,甚至一个短日长夜周期,即可成花。但从这一合宜的光周期处理到花芽分化,还需一段时期。这种适合的光暗周期使植物从不分化花芽的营养生长阶段转入分化花芽的状态的作用,称为光周期诱导。
长日植物所需的日照长度因植物种类而异。如一年生甜菜为13~14小时,冬小麦为12小时,天仙子为10小时,并不一定要比12小时长。短日植物所需的临界日长多数短于12小时,但也有长于12小时的,如某些大豆品种为13.5小时,苍耳为15.5小时。所以在昼长13小时夜长11小时的光周期下,长日植物冬小麦、天仙子和短日植物晚大豆(Biloxi)、苍耳都可以开花。可见,长日植物与短日植物的区别,不在于临界日长是否大于12小时,而在于要求日长大于还是小于某临界日长。
无论对于短日植物或长日植物,以光将长夜打断,都产生类似于短夜的效应(短日植物不能成花,长日植物能成花);而以暗间断将长日打断,却不影响长日的效应(短日植物仍不能成花,长日植物仍能成花)(图1[对各种光周期的成花反应图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