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blem behavior

问题行为
1.
The child problem behavior and its intervention technique;

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2.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 Behavior and Social Support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3.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Styles, Problem Behavior and School Adjustment;
初中生思维风格与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2) Problem behaviors

问题行为
1.
A spectacular issue: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teachers;

应高度关注教师的问题行为
2.
Children s strategi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ir problem behaviors at 2 years old;

两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
3.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 and the Family Factors;
农村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3) Problematic behaviors

问题行为
1.
After analyzing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childrens problematic behavio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its major content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childrens problematic behaviors, its categories, manifestations, status quo, harm, affecting factors, precautionary and interfering measures, so as to arouse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tudents problematic behaviors.
通过对近十余年来的文献检索 ,对我国目前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从问题行为的概念、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表现、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和危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以引起人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充分重视。
2.
In this paper ten criticism methods about the problematic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
批评是指责也是一门艺术 ,针对体育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阐述 10种批评方式 ,促使教师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取得最佳教学效
3.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investigated 620 subjects twice(9 months in between) from three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s of adolescent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roblematic behaviors,as long as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roblematic behaviors.
选取北京市三所中学620名初一和初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追踪调查的方式,先后两次(间隔为九个月)让被试报告其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以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因果关系。
4) problem action

问题行为
1.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action which often appears in class,its causes,and ways to adjust the student′s mentality for it in physical teaching.
本文从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去探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对课堂问题进行为行心理调
2.
The students "problem action"and"act of indiscretion"defined by crime psychology refer to their behavior of aberration,and in this sense,they have no difference.
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犯罪心理学所认定的"越轨犯规行为"都是对某些行为规范的偏离和违反,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3.
This is termed problem action.

政治代理人滥用公共权力委托给自己的权力,在权力转移中从公共资源需求方手中获取自己与委托人之间的契约之外的私人利益,并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我们把这一行为称之为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
5) misbehavior
[英]['misbi'heivjə] [美][,mɪsbɪ'hevjɚ]

问题行为
1.
Children s Misbehavior and Their Environment of Family;

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
2.
It probes in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s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来自山东三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579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问题行为量表》问卷调查,考察了目前大学生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
3.
This thesis is mainly about history classroom misbehavior.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中的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当前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研究出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
6) behavior problem

行为问题
1.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behavior problem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小学生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的研究
2.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2~3 years old children;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3.
Relationships betwwen behavior problem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home education;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
补充资料:问题行为
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种类 问题行为是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而退缩型问题行为则往往以消极的、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明显或无影响,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障碍,实际上比前者要严重得多。一些长期的追踪研究证明,退缩型问题行为往往是造成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预兆。
问题行为的原因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组合状况、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儿童在学校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教师、同学的交往状况,学习成绩,校外的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问题行为可能是由这些内外因素中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数种因素的组合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还可能引起多种问题行为。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与问题行为的出现之间,存在着值得重视的联系。儿童在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干扰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冲突。当困难无力克服、目标无法达到和需要不能满足时,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挫折状态,并伴随焦虑、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捣乱、粗暴等攻击行为或消沉、自卑等退缩行为。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类似的行为会在儿童身上固定下来,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程度不等的情绪障碍,如社交适应不良、智能效率降低或扰乱他人、破坏纪律等问题行为。具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儿童称之为问题儿童。
问题行为的判定 问题行为是与正常行为、变态行为相比较而言的,在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机制上,并无严格的界线,因此在判断和确定儿童的行为是否问题行为时,要持慎重态度。
①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应将儿童所表现的行为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趋势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②要区分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后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看成是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具有问题行为的性质。
③要注意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犯罪行为是从法律观点对扰乱和违反社会准则行为的判定,行为的严重性及其稳定性的程度较高,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问题行为,特别是品行不良的行为,往往是萌发犯罪行为的前奏。变态行为是因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而由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退缩、神经过敏、孤僻等行为,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变态。
问题行为的矫正 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和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行为或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并且要根据其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
问题行为的扰乱性和障碍性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容易观察到的,但支配这种行为的动机则往往是隐蔽的,难于为本人所意识到,有时表露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动机。因此,要使行为的改善达到预期的效果,采取的教育措施有针对性,就必须深入了解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而准确地了解行为的动机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了解儿童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动机,应当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对其言行及各种态度、表现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询问或调查,而后通过分析再做出判断。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尽可能地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积极措施。健全和睦的家庭、团结友爱的学校集体和团队组织,是儿童优良品行形成的主要的社会环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集体活动,引导儿童,特别是让退缩的、孤僻的儿童以欢乐情绪参加,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养成集体荣誉感和维护、服从集体规则的意向,从而有利于儿童制止自己的放任行为和改变不良习惯。通过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彰所在集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启发儿童学习先进榜样并对照自己的行动发现差距,可以提高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自觉性。学校的教育计划和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应适合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采用的方法是说理和民主的,这些都有助于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态度和表现出合理的行为;而过多的限制,特别是滥用惩罚,只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对立,使问题行为更加恶化。
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的关键。如培养儿童具有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稳定的情绪;教育儿童尊敬教师和长辈,与同学、同伴团结友爱,培养儿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教会他们正确地估价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切合实际,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不相适应和由此而产生的挫折。
参考书目
李雪莹编著:《儿童行为与行为异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美〕H.C.林格伦著, 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问题行为的种类 问题行为是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而退缩型问题行为则往往以消极的、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明显或无影响,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障碍,实际上比前者要严重得多。一些长期的追踪研究证明,退缩型问题行为往往是造成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预兆。
问题行为的原因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组合状况、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儿童在学校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教师、同学的交往状况,学习成绩,校外的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问题行为可能是由这些内外因素中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数种因素的组合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还可能引起多种问题行为。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与问题行为的出现之间,存在着值得重视的联系。儿童在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干扰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冲突。当困难无力克服、目标无法达到和需要不能满足时,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挫折状态,并伴随焦虑、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捣乱、粗暴等攻击行为或消沉、自卑等退缩行为。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类似的行为会在儿童身上固定下来,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程度不等的情绪障碍,如社交适应不良、智能效率降低或扰乱他人、破坏纪律等问题行为。具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儿童称之为问题儿童。
问题行为的判定 问题行为是与正常行为、变态行为相比较而言的,在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机制上,并无严格的界线,因此在判断和确定儿童的行为是否问题行为时,要持慎重态度。
①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应将儿童所表现的行为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趋势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②要区分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后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看成是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具有问题行为的性质。
③要注意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犯罪行为是从法律观点对扰乱和违反社会准则行为的判定,行为的严重性及其稳定性的程度较高,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问题行为,特别是品行不良的行为,往往是萌发犯罪行为的前奏。变态行为是因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而由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退缩、神经过敏、孤僻等行为,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变态。
问题行为的矫正 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和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行为或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并且要根据其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
问题行为的扰乱性和障碍性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容易观察到的,但支配这种行为的动机则往往是隐蔽的,难于为本人所意识到,有时表露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动机。因此,要使行为的改善达到预期的效果,采取的教育措施有针对性,就必须深入了解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而准确地了解行为的动机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了解儿童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动机,应当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对其言行及各种态度、表现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询问或调查,而后通过分析再做出判断。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尽可能地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积极措施。健全和睦的家庭、团结友爱的学校集体和团队组织,是儿童优良品行形成的主要的社会环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集体活动,引导儿童,特别是让退缩的、孤僻的儿童以欢乐情绪参加,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养成集体荣誉感和维护、服从集体规则的意向,从而有利于儿童制止自己的放任行为和改变不良习惯。通过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彰所在集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启发儿童学习先进榜样并对照自己的行动发现差距,可以提高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自觉性。学校的教育计划和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应适合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采用的方法是说理和民主的,这些都有助于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态度和表现出合理的行为;而过多的限制,特别是滥用惩罚,只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对立,使问题行为更加恶化。
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的关键。如培养儿童具有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稳定的情绪;教育儿童尊敬教师和长辈,与同学、同伴团结友爱,培养儿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教会他们正确地估价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切合实际,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不相适应和由此而产生的挫折。
参考书目
李雪莹编著:《儿童行为与行为异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美〕H.C.林格伦著, 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