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环境管理法律体制
1)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aw
环境管理法律体制
2)  min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egal system
矿山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3)  The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4)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环境管理体制
1.
This paper gives a problem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从环境管理体制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以政策过程为主线的分析认为:由于公众和媒体作用有限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辨识不足、责任界定环节中存在的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城市政策制定环节中的不科学性和不协调性以及城市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的低效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是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环境管理体制
1.
Impro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reform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Guangzhou;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关于广州市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2.
Legal Study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研究
3.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four countries,and analyzes their enlightenment to China.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美日英法四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状况 ,分析了四国在环境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
6)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环境法律制度
1.
In order to follow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TO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free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a series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 s present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s, studies som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laws and judicial cases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vi.
按照WTO可持续发展目标,正确处理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现行若干环境法律制度尚且存在种种问题,需要在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环境立法与司法判例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改革与建立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改排污费制度为排污征税制度;完善与创新环境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制度。
2.
So innovativ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 must obe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 use significantly and facilitating harmony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
因此,循环经济视野下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设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3.
In this paper, it chooses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 to be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Jini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example.
而法律对环境资源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法律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建筑的有力保障。
补充资料:"划分收支,分级管理"财政体制
      特指中国在1951~1957年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又称"以支定收,分级管理"财政体制。其基本特点是:①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地方支出,并划分三类收入,分类分成,收支挂钩,分级管理;②以支定收,即中央按年核定地方财政支出,然后据以划给一定的收入项目,并确定不同的分成比例,一年一定。这是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侧重中央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产生背景 1951年全国财经情况开始好转。1950年实行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客观现实要求在财政体制上,既能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又能使地方有一定的机动财力,便于因地、因时制宜处理问题。因此,1951年3月,政务院颁发《关于1951年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4和1957年,依据形势发展,分别作了部分改进。
  
  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各项:
  
  ①国家预算分为三级管理。1951年规定中央、大行政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1954年改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三级。
  
  ②预算支出基本上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属哪一级管理的,其支出即列入哪一级预算。划为中央预算支出的主要有国防费、中央管理的国营企业投资、经济建设事业费、社会文教事业费、中央级行政管理费、内外债还本付息支出等;划为地方预算支出的主要有:地方管理的国营企业投资、经济建设事业费、社会文教事业费、地方各级行政管理费等。
  
  ③预算收入,1951年划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包括农业税、关税、盐税、中央直接经管的国营企业收入等)、地方预算收入(包括屠宰税等几种地方税及大行政区以下经管的国营企业收入等)及中央与地方的比例解留收入(即按规定比例上解中央或留归地方的收入,包括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等)三类。1954年改为划分中央与地方固定收入(按税种及各级管理的企业、事业收入划分,彼此不参加分成)、中央与地方的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包括农业税、工商营业税与所得税)、中央调剂收入(包括商品流通税与货物税)三类。
  
  ④地方财政收支每年由中央核定一次,确定的支出数,1951年是规定先以地方固定收入抵补,不足部分由比例解留收入抵补。1954年改为先用地方的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抵补,不足部分由中央划给调剂收入弥补。
  
  ⑤1957年把1951~1956年实行的具体划分和核定收支的办法改为总额控制办法。即中央对地方分配预算时,只分配一个总额数字,不再下达分类分款的详细数字。地方在保证预算收入总额不减少、支出总额不突破的条件下,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权衡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编制自己的预算,但固定收入同调剂收入之间不能调整,自然灾害和防汛等专款不能随便调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