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净年收益
1)  Net annual revenue
净年收益
2)  annual net profit
年净收益
1.
The view of synchronization exergy-economics design for heating pipeline and its insulating layer from the point of profit is put forward, and an equation for annual net profit of heating pipeline and its insulating layer is derived.
从收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热力管道及其保温层进行同步经济设计的思想,得到了热力管道及其保温层的年净收益方程,分析了热力管道管径和保温层厚度等因素对年净收益的影响;从热力管道及其保温层的年净收益角度出发,得到了最佳管径和最佳保温层厚度的计算式,讨论了经济环境对最佳管径、最佳保温层厚度和年净收益的影响,与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
3)  yearly net benefit estimation
年净收益估算
4)  net earnings,net income,net gain,net yield,net proceeds
净收益,净收益率
5)  annual net bennefits
年净效益
6)  net profit
净收益
1.
For DEA model with condition of nonnegative net profit, a model different from reference [1] is presented and is made a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根据净收益非负的条件下的数据包络分析 ( DEA)模型 ,给出了一种不同于文献 [1 ]中所述的模型 ,并进行了讨论。
补充资料:普净法师(1902~1986年)
【普净法师(1902~1986年)】
  以一个中国青年,远适异邦,在一个君主立宪王朝、南传佛教国家,披剃出家,修习梵行,数十年间,建寺十余所,造像百万尊,七次荣获王朝封赐,身居“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御封“华宗大尊长”荣衔。德被异国,誉满世界,这是中国佛教的光荣,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此人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普净大师。
  普净大师,俗家姓黄,广东省揭阳县人,清光绪一九〇二年岁次壬寅的六月十六日生。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母亲张太夫人,虔信佛教,长斋礼佛;丧夫之后,含辛茹苦,抚育孤儿。普净幼承庭训,八识田中种下菩提种子。六岁启蒙,在学塾中受中国传统教育,读孔孟之书。成长之后,据说他曾经参加戎行,在军中谋发展,积功升至参谋。
  一九二七年,辞去军职,南游泰国。泰国是佛教之邦,素为广东潮州人侨居之地,故泰国人民具华裔血统者为数甚多。泰国是南传佛教国家,其传统习俗,青年人皆须出家(年满二十岁,须短期出家三个月)。受戒之比丘,日中一食,戒行精严,维持原始佛教生活,普受国人的尊敬。而华侨社会虽然亦有虔信大乘佛教者,唯以人才寥落,渐趋式微。以此,普师发下弘愿,终身为僧以复兴大乘佛教。一九二七年,乃于泰国北标府清水寺,依华僧隆源法师剃度出家,法名能持,字普净,别号持戒,时年二十六岁。
  普师出家后,依师山居,浅修内典,如是数年。一九三一年,移锡泰京曼谷,在软桥地方设立“湄江精舍”,修习三藏,兼以弘化。是时普师仍是沙弥身分,因泰国华侨社会的大乘佛教从无设坛传戒之举,乃决意回国受三坛大戒。一九三二年,师摒挡行装,由海路乘船抵中国上海,转赴中国南京句容宝华山,于慧居寺受三坛大戒,戒师为光悦和尚。圆戒后,留山二年,依光悦和尚学习三坛正范仪轨。一九三四年重回泰国曼谷,创设“立化僧舍”,静修兼弘化,数年间,继续完成立化僧舍工程,塑毗卢遮那佛像八万四千尊,供于僧舍大佛殿。
  一九四二年,普师二度回中国,行脚参访,朝礼名山,最后至西康,礼诺那呼图克图为师,修习密藏,前后五年,得传金刚大灌顶,蒙授密宗大总持,并嗣为法统。一九四八年返回曼谷,开坛传戒及传授密乘,善信日众,德望日隆,缁衣求剃者亦日多。至此,师乃依显密仪轨,在北碧府兴建“普仁寺”。该寺落成,泰皇及僧皇颁赐奠石结界,依律行“僧伽羯磨”。泰国本是南传佛教国家,遵行佛陀住世时遗制,对北传大乘佛教颇为不屑,对大乘僧侣的形式戒律亦感不满。普仁寺获泰皇及僧皇重视,成为华裔的第一所合法寺院,实是普净大师戒行精严之所感。
  一九四九年,普师三度返回中国,在上海接受律宗十八代法祖妙柔老和尚衣钵,为律宗第十九代承传人。是年中国大陆战局激化,遍地烽烟,普师停留未久,重返泰京,广弘教化。翌年复塑造本师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各八万四千尊、宝箧印陀罗尼八万四千符,供于普仁寺大殿。一九五三年,在洛梗市建密藏普同大塔,并重建泰京火灾焚毁的甘露寺。后并继续扩建立化僧舍,在洛梗市创建“僧伽学院”,培育比丘人才。一九五五年,泰皇敕任普师为曼谷龙莲寺住持。
  一九五九年,为“泰国佛教纪年”二千五百年纪念,普师率领华裔僧侣,在龙莲寺设坛,祈求正法永住,法会连续七昼夜。同年,塑造弥勒菩萨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像各八万四千尊,供于泰京佛统大塔内。普师以龙莲寺年久失修,乃重予修建,并为全寺佛菩萨圣像装金。此后数年,普师在化碧府创建“普仁山庄”,兴建万岁府“仙佛寺”,并建中国式七级宝塔一座,塑造古佛铜像十八尊及八万四千尊俱祗佛像,藏塔供养。
  一九六一年,在曼谷吞玛哈密区,兴建“普门报恩寺”,施工五年,于一九六五年完成初期工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