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丰的地理位置
全丰镇位于修水县的西北部,与本县白岭镇、路口乡、大椿乡相邻,和湖北省的通城、崇阳两县接壤。是一个四面环山,中间平坦的盆形山区。在100.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上,分布着15个行政村,243个村民小组,6120户居民,27000人口,拥有山地面积11万亩,耕地面积17064亩。
全丰镇耕地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面上山水相连,地底下矿藏丰富。三条河流,流经全丰的东西南北;四座水库,储藏着全丰的富裕之源。
全丰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冬暖夏凉,雨水充足。农作物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有蚕桑、药材,山地适宜栽植红枣、板粟、花椒、桃、梨等。
二、全丰的历史文化
全丰镇是我县的文化重镇,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革命史。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相当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灯文化一直长盛不衰,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等农历节日,群众自发组织的花灯队伍穿街过巷、走村串户,庆贺隆重的节日。另有龙灯、狮灯、船灯队伍结伴而行,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也让全镇人民品尝到了一道道精神美餐。全丰镇还不乏能歌善舞的演艺人才,乡村自行举办的文艺晚会,让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真实地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新近组建的腰鼓乐队,也为全丰人民添乐不少,一般庆典必有腰鼓队棒场,而不少群众每逢喜事,也请腰鼓队助兴。
在全丰的革命史上,上源的余家湾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发源地之一,余家祠堂是秋收起义军一师一团驻地旧址。老苏区村曾是彭德怀元帅率军驻地,进行过无数次游击战争,并且还是修水县苏维埃政权的驻地旧址。碧环村是修水县卓卓有名的杨碧环烈士的故乡,经帮村也是因诞生过我县历史上有名的余经帮革命先辈而得名。碧环村的烈士墓园,已经成为全丰镇少年儿童瞻仰烈士先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全丰的资源条件
(一)全丰镇四面环山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东面桃峰山脉的官坑、全丰、老苏区、南源四个村的辖区内,具有一定储量的黄金和白金矿。根据地质队的堪测资料表明全丰镇境内的黄金储量在数吨以上;西南面南峰山脉的南丰、乔宁、塘城、碧环地段内,具有能开采50年以上的花岗岩石和稀土矿;以黄婆冲洞口为主体的黄婆冲、戴家坪、经帮三村的地段内,有着很大储量的铁矿。大跃进期间大炼钢铁,全靠人工操作也能日产铁一吨以上;西北面乌石洞狮形山脉的碧环、上源、斗坑三个村的地段内有能开采500年以上的石灰石、石煤炭,可开发兴办石灰厂、炭化砖厂、水泥厂。还有全丰的卫尖山,根据地质资料表明,有较大储量的铜矿和铀矿。老苏区村的泥湾和经帮村的厩马段有取之不尽的青石板。
(二)全丰镇还有广阔的种、养资源。东北面的大湖山是修水县的名山之一,有着2000余亩草原,同时还有修水县“野生药材的宝库”之称。草地生长茂盛,土地特别肥沃,对于牛、羊养殖和药材种植有着可喜的开发前景;水面也是全丰所特有的资源,有东红、半坑、李洞、石塔岭四座水库,共有水面110余亩,适应于当前高效农业中的立体养殖;全丰所固有的11万亩山地面积,其中残次林及荒坡2万余亩,对开发林果业均有广阔的资源。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我镇发展了以蚕桑为支柱产业,以蜜枣为特色产业的种植模式。(1)蜜枣是全丰有名的特产之一‘我镇根据山地资源和气候特点,大面积栽种枣树,生产的红枣个大、整齐、鲜嫩,质地上乘。再从浙江等地引进蜜饯制作技术,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来的蜜枣脆嫩酥软、酸甜可口,营养价值高,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湖南湖北等地。(2)近年来,我镇大力发展蚕桑生产,蚕桑已成为我镇的一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