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药典2000年版
1)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0)
中国药典2000年版
2)  Ch.P(2000) dissolution test
2000版《中国药典》
3)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中国药典2005年版
1.
Introduction of clarity of solution, color of solution, disso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 test for bacterial endotoxin for antibiotics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中国药典2005年版关于抗生素溶液澄清度、颜色、溶出度、异物、细菌内毒素等检查项目介绍
4)  BP 2009
英国药典2009年版
1.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asic information and arrangement in order of BP 2009 and emphasi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P 2009 and BP 2008.
本文对英国药典2009年版的基本情况、编排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介绍了英国药典2009年版和2008年版的不同。
5)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中国药典2005版
6)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
2005版《中国药典》
补充资料:中国新型zbd2000伞兵战车

中国军方早于1975年就提出研制“超轻型坦克”的设想,并在1976年组成设计团队,1977年研制成首辆代号为wz一141的原型车,基本设计有两个型号,分别安装反坦克导弹与无座力炮,其概念与德国的鼬鼠空降战车相似,并于1980年将两辆wz一141交予空降兵试

用,进行an一12运输机搭载陆上试验。

wz一141若按照原计划研发顺利进行,可在1985年列装,但因80年代国际战略环境改变,中国的外患问题不再显得突出,在邓小平以缩减军费换取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之下,中央停止了wz一141的研发工作,空降兵装备国产空降战车的计划被推迟了20年。90年代中后期,台海局势转趋严竣,促使中国空降兵现代化装备提上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向俄国购买bmd-3伞兵战车,不久也开展了国产伞兵战车研发。

空降战车一般军事迷简称之为“伞战”,取其伞兵战车之意。

据披露,新型“伞战”由动力室、驾驶室、战斗室,兵员室四个部分组成,驾驶室在车首左侧,动力室于车首右侧,战斗室则位于车体中央,采用炮塔式结构,装有1门小口径机炮及反坦克导弹发射器1具,乘员3人,载员至少4人。 乘员分布与bmd系完全不同,车首驾驶室1人(驾驶员),车长位于驾驶员后方,炮塔由1名炮手操作,这是中国履带装甲车的一贯布局,兵员室则设在尾部,可以容纳约4名步兵。

“伞战”的后门采用一扇门板的简单设计,比较轻巧。就车体的布局来说,新“伞战”不但没有俄系的标新立异,反而承传着许多如六三式、八九式等早期中国装甲车的味道。

新“伞战”的武器系统集中于新型的单人机炮塔,主炮是一门30毫米机炮,该炮采用链式供弹,备有125发穿甲弹、225发榴弹,对地有效射程4000ta尺,对空有效射程2500公尺,总体设计与俄国的2a72相同,中国在取得生产权后进行了适应性改良。

“伞战”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系统置于炮塔右上方,令人惊讶的是,新“伞战”采用的反坦克导弹竟然是20多年前wz一141配备的“红箭73”。中国陆军反坦克导弹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有更先进的“红箭8”、“红箭9”装备部队。“红箭73”与“红箭8”相比,虽然

弹体重量差不多,但“红箭8”连弹筒重达25公斤,连发射筒几乎等于“红箭73”长度的1.5倍。空降战车的空间寸金寸土,若使用“红箭8”则持续作战能力明显比“红箭73”要低,在空降战斗中,部队一旦着陆则难以再获得补给,采用“红箭73”,可以说是在弹药数量与性能之间的取舍。

“红箭73”c型的垂直破甲厚度达850毫米,射程3000公尺,对抗第二代坦克,其射程与破甲能力已绰绰有余。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红箭73”在攻击工事、火力点等方面表现非常出色。针对城市发展比例较高地区作战环境,“红箭73”在巷战中也可支援步兵作战。

新型“伞战”另有同轴机枪设于主炮左侧,可能是空降兵常用的八零式7.62毫米通用机枪,该型机枪仿自苏联的pk(车载~pkt)式机枪性能亦大致相若。

中国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

防护装甲

为适应空降作战需要, “伞战”在防御方面必然要作出牺牲,“伞战”的车体由铝合金装甲组成,车重9吨左右。笔者并不认为新“伞战”会采用如德军鼬鼠式一样薄如蝉翼的钢装甲车体,把武器设计得像艺术品一样精细,因为这显然不是中国的风格。

除了车体采用铝质装甲作基本防御以外,新“伞战”车身两侧似乎还加装了一层附加装甲,按其厚度推测,塑料、陶瓷装甲或反应装甲的可能性都很低,笔者认为是一层钢质附加装甲,与铝质车身形成双硬度复合装甲,增加对抗动能弹丸打击的能力。就“伞战”整体的装甲性能而言,笔者认为车首能抵御12.7毫米机枪弹、两侧可防御7.62毫米钢弹应是一个合理的水平,炮塔的防御能力可能会比车体更好一些。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