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型利钠多肽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of plasma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 levels during the cource of cerebral thrombosis.
目的 :探讨脑血栓病程与血浆C型利钠多肽 (C -typenatriureticpeptide ,CN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plasma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hemorrhagic shock patieat and its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hock.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C型利钠多肽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

C-型利钠多肽(CNP)
3)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型利钠多肽
4)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型利钠肽
1.
The diver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drenomedulin plasma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肾上腺髓质素的变化及意义
2.
Relationship between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left wventricular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in primary hepertension patients;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型利钠肽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3.
Association of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endothelin with heart function in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severe pneumonia;
婴幼儿重症肺炎并急性心力衰竭血浆心钠素、C型利钠肽和内皮素改变及其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5)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型利钠肽
1.
Aim: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lasma adrenodullin(ADM)and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level and the 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MPI)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C-型利钠肽(CNP)浓度和心肌作功指数(Tei指数)的变化。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 and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heart failure(LVDHF)in Primary hypertension(HE)patients.
目的探讨C-型利钠肽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
6)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型利钠利尿肽
1.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型利钠利尿肽的有关研究
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 in osteoclast in deciduous teeth roots-periodontal ligament- alveolar bone and permanent teeth germs under three states of the dogs teeth while osteoclast play key role.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犬牙槽骨破骨细胞中C型利钠利尿肽(CN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是否参与破骨细胞的分化过程。
补充资料:利
水 利
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



水利与人类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城镇供水的需要,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利事业。
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开始进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水文学、水力学、应用力学等基础学科的长足进步,各种新型建筑材料、设备、技术,如水泥、钢材、动力机械、电气设备和爆破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而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19世纪末,人们开始建造水电站和大型水库以及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水利建设向着大规模、高速度和多目标开发的方向发展。
水利工程曾包括在土木工程学科之内,与道路、桥梁、公用民用建筑并列。水利工程具有下列特点:水工建筑物受水作用,工作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各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有差异,水文、气象状况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总是各有特点,难于划一;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大、工期较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很大影响,既可有显著效益,但若严重失误或失事,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或灾害。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各部门对水利事业日益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水利学科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理论和电子计算机、遥感、微波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水利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对水土资源的过量开发,或未能有效地进行保护,已造成恶果。例如:大量侵占江河湖泊水域,降低了防洪能力;滥伐滥垦森林草原,加剧了水土流失;工矿排放有毒废水,污染了水源;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水源危机等。因此,水利又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通观历史,人类与水一直存在着既适应又矛盾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采取水利措施加以解决,而每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的水利实践,都会进一步提高水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水利
地球上的水量是丰富的,但是淡水量仅占2.5%,而参与全球水循环的动态水量又仅为淡水量的1.6%,约为577万亿m




世界上不同地区因受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制约,降雨和径流量有很大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水利问题。
非洲是高温干旱的大陆。水资源按面积平均在各大洲中为最少,不及亚洲或北美洲之半,并集中在西部的扎伊尔河等流域。除沿赤道两侧雨量较多外,大部分地区少雨,沙漠面积占陆地的三分之一。解决缺水问题,为非洲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非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尼罗河的水资源哺育了埃及的古文明,至今仍与埃及经济息息相关。
亚洲是面积大、人口多的大陆,雨量分布很不均匀。东南亚及沿海地区受湿润季风影响,水量较多,但因季节和年际变化雨量差异甚大,汛期的连续

北美洲的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雨量均匀,只有加拿大的中部、美国的西部内陆高原及墨西哥的北部为干旱地区。密西西比河为该洲的第一大河,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美国曾投入巨大的力量整治这一水系,并建成沟通湖海的干支流航道网。在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江河径流进行调节,并跨流域调水,保证了工农业的用水需要。在加拿大和美国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也较高。
南美洲以湿润大陆著称,径流模数为亚洲或北美洲的两倍有余,水量丰沛。北部的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及径流量均为世界各河之冠,水能资源也较丰富,但流域内人烟较少,水资源有待开发。其他各河水量也较充裕,修建在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60万kW,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年际与季节降雨量分配比较均衡,水量丰富,河网稠密。欧洲人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开发水电、沟通航运,使欧洲的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为着不同的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短短几十年中所修建的工程之多,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超过以往的历史阶段,并取得巨大的效益。在许多江河上建成了数以万计的水库,总库容达6万亿m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对于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结合水利工程发展渔业和旅游业等均较重视,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水利在中国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

水利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和悠久历史。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传说早在公元前21世纪,禹即主持治水,平治水土,疏导江河,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直为后人所崇敬。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先后建成一些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其中如淮河的芍陂和期思陂等蓄水灌溉工程,华北的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沟通江淮和黄淮的邗沟和鸿沟运河工程,以及赵、魏、齐等国修建的黄河堤防工程,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水利建设。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各地开始设立雨量站、水文站、水工试验所等;研究编制了《导淮工程计划》、《永定河治本计划》等河流规划。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经过40年的努力,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代的成就。对黄河、 淮河、 海河、辽河等江河开始了全面的整治。全国整修加固堤防约20万km,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共8万多座,总库容4500亿m


展 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面临突出的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水资源日益紧张和水环境的日趋恶化。世界人口1930年约为20亿,到1987年已达到50亿,预计20世纪末将增至63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发达国家。人口的急剧增长,要求相应地增产粮食,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首要任务。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但是世界上不少地方,如亚洲的中部及西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美洲的西部以及东欧部分地区,都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水源危机。向节水型社会发展,将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自然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展望未来,人类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防治水土资源的恶化,保证水环境的良性发展。
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全国人口已超过11亿,预计到20世纪末将增至12亿以上。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使水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全面服务。要继续巩固提高江河的防洪能力,特别是保证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广大平原的防洪安全。要在河流上继续修建调节工程,使江河径流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并修建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使全国供水能力从80年代末的4700亿m


科学研究与学科分支
水利科学涉及范围较广,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自然界中水的运动规律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研究水利事业的先进技术、经济规律和管理措施。
水利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②理论分析和计算;③野外查勘和定点观测;④原型观测;⑤物理模型试验等。前四者与其他相近学科的研究方法基本相同,后者应用近似模拟理论,制作水工模型,可取得原型观测或定点观测等方法难以得到的技术资料,优点很多,适用范围也广。
水利科学是一门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科学,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门类的知识。主要有: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测绘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机械学、电机学以及经济学、史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当代水利科学中所包含的分支学科,按性质可分为四类。
基础学科,包括水文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固体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
专业学科,包括防洪、灌溉和排水、水力发电、航道和港口、水土保持、城镇供水与排水(考虑《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已设“给水和排水工程”分支,为避免重复,本卷仅设“城镇供水”一条)等。
按工作程序划分的学科,包括水利勘测、水利规划、水工建筑物(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管理等。
综合性分支学科,包括水利史、水利经济学、水资源等。
钱正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