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ynamic test
力学环境试验
1.
The error analysis for measurements in spacecraft dynamic tests;
航天器动力学环境试验数据测量误差分析
2) dynamic environmental test
动力学环境试验
1.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nvironmental test technology to fault diagnosis of spacecraft structure
动力学环境试验技术在航天器结构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3) dynamic environment testing
动力学环境模拟试验
4) Environmental test condiction
动力学环境试验条件
5) environmental testing ability
环境试验能力
1.
This text summarizes development on environmental testing ability databank of electronic products.
本文概述了一套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能力数据库的开发情况。
6) environmental test
环境试验
1.
The environmental tes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liability technologies for shipborne radar equipment;
舰载雷达系统装备环境试验与可靠性技术应用
2.
Environmental Test and Stree Screening of Electronic Product;
产品环境试验与环境应力筛选
3.
I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accelerated life test and highly accelerated life test are predominant technologies of accelerated environmental test,and they are two primary development way of reliability test.
加速寿命试验、高加速寿命试验都是卓越的加速环境试验技术,也是可靠性试验领域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补充资料:环境水力学
研究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输移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水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污水、废热,未经足够处理,就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等水域中,污染水体,恶化水质,日益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污染物在水体中会因与水体混合,随水流输移而稀释;也会因化学、生物作用而降解。因此,水体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水力学的主要目标是,探求因混合、输移而形成的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关系,为水质评价与预报、水质规划与管理、排污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合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分子物理学与流体力学特别是紊流理论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分子扩散与紊动扩散的理论基础。1921年G.I.泰勒对紊动扩散进行了统计分析。20世纪20~40年代L.F.理查森、H.杰弗里斯、G.H.科立根等研究了分层流中的紊动混合。50年代G.I.泰勒、J.W.埃尔德等相继努力建立了剪切离散的理论。60~70年代H.B.费希尔等人对各种水域中的混合问题,广泛地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至70年代末,环境水力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的方式主要有:随水流时均运动一道输移的随流,因温度差或密度分层产生浮力作用而形成的对流,分子随机运动所引起的分子扩散,紊流中因涡旋脉动作用而形成的紊动扩散,断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匀而使断面平均浓度沿流改变的剪切离散。通过以上方式,污染物与周围水体不断混合,其浓度不断降低。合理地设计排污口,可以增加周围水体对污水的稀释。当出流流体的密度与周围流体相等,出流主要由初始动量驱动,则为淹没射流;若初始动量影响极小,出流主要由浮力驱动,则为羽流;一般情况下,浮力与动量均影响出流,则为浮射流。对污染物的不同情况会形成不同的浓度变化规律。首先是全溶于水且不发生化学与生物学作用的保守物质;其次考虑密度变化的影响,热水和盐水属于这一类;而后再计入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以及冲刷沉淀等物理作用对污染物混合、输移与降解的影响。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海洋、地下水)特别是其中出现温度分层或密度分层水体时,所发生的混合,更有各自的特点,也分别在环境水力学中专门研究。
研究的方法有现场观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由于因素复杂,环境水力学具有跨学科性质,除流体力学外,还涉及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的许多边缘内容。它既是现代水力学的新分支,又是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日益受到重视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书目
H.B.费希尔等著,清华大学水力学教研组译:《内陆及近海水域中的混合》,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H.B.Fischer,et al.,Mixing in Inland and Coas-tal waters,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9.)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分子物理学与流体力学特别是紊流理论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分子扩散与紊动扩散的理论基础。1921年G.I.泰勒对紊动扩散进行了统计分析。20世纪20~40年代L.F.理查森、H.杰弗里斯、G.H.科立根等研究了分层流中的紊动混合。50年代G.I.泰勒、J.W.埃尔德等相继努力建立了剪切离散的理论。60~70年代H.B.费希尔等人对各种水域中的混合问题,广泛地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至70年代末,环境水力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的方式主要有:随水流时均运动一道输移的随流,因温度差或密度分层产生浮力作用而形成的对流,分子随机运动所引起的分子扩散,紊流中因涡旋脉动作用而形成的紊动扩散,断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匀而使断面平均浓度沿流改变的剪切离散。通过以上方式,污染物与周围水体不断混合,其浓度不断降低。合理地设计排污口,可以增加周围水体对污水的稀释。当出流流体的密度与周围流体相等,出流主要由初始动量驱动,则为淹没射流;若初始动量影响极小,出流主要由浮力驱动,则为羽流;一般情况下,浮力与动量均影响出流,则为浮射流。对污染物的不同情况会形成不同的浓度变化规律。首先是全溶于水且不发生化学与生物学作用的保守物质;其次考虑密度变化的影响,热水和盐水属于这一类;而后再计入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以及冲刷沉淀等物理作用对污染物混合、输移与降解的影响。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海洋、地下水)特别是其中出现温度分层或密度分层水体时,所发生的混合,更有各自的特点,也分别在环境水力学中专门研究。
研究的方法有现场观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由于因素复杂,环境水力学具有跨学科性质,除流体力学外,还涉及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的许多边缘内容。它既是现代水力学的新分支,又是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日益受到重视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书目
H.B.费希尔等著,清华大学水力学教研组译:《内陆及近海水域中的混合》,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H.B.Fischer,et al.,Mixing in Inland and Coas-tal waters,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