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震P-Δ效应
1)  SeismicP-Δeffect
地震P-Δ效应
2)  P-Δ effect
P-Δ效应
1.
Estimation of P-Δ effect on constant-ductility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spectra;
考虑P-Δ效应的等延性位移比谱
2.
Dynamic P-Δ effects on seismic force modification factors;
动力P-Δ效应对地震力调整系数的影响
3.
Design method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column considering P-δ effect;
考虑P-δ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设计方法
3)  p-Δeffect
P-Δ效应
1.
Based on D value method,a simplified computational method is proposed for semi-rigidly mul ti-sto-ry and high-rise steel frames,which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P-Δeffect,flexibilities of connections and initial out-of-plumb ness.
在D值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P-Δ效应、节点柔性和初始倾斜影响的多高层半刚接钢框架的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半刚接钢框架工作性能的影响,表明P-Δ效应和节点柔性对钢框架的一阶层间侧移影响较显著,而初始倾斜可仅考虑其本身值的大小,无需考虑P-Δ效应对其放大作用。
4)  P-δeffects
P-δ效应
1.
P-δeffects,P-Δeffects and second order effect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the definition at first,cantilever columns set as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本文首先对P-δ效应,P-Δ效应与二阶效应从定义上加以区分,并以悬臂柱为例说明,然后以框架柱为例,分别推出了反映二者影响的单元刚度矩阵。
5)  Earthquake effect
地震效应
1.
Analysis of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of centrifugal model tests on granular mixtures and earthquake effect;
散粒体离心模型自组织临界性及地震效应分析
2.
,the borehole blasting earthquake effect to public building degree is lowered in Shandong Magnesite Mine,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tance stope first field is nearer to the public building in perimeter.
山东镁矿通过控制一段起爆药量、合理选取起爆微差以及采取底部空气柱爆破技术等办法,在距离采场周边民用建筑物较近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了深孔爆破地震效应对民用建筑物的损坏程度。
6)  seismic effect
地震效应
1.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effect of blasting vibration from excavation of tunnels with small interval;
近间距隧道爆破地震效应的试验研究
2.
The seismic effect on the neighboring workshops exerted by the blast in pressure tunnel;
某压力隧洞爆破对附近厂房的地震效应研究
3.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seismic effect by blasting,the ground vibration velocity,the safety distance and the damage criterion of the seismic effect by blasting are discussed.
文章在分析爆破地震效应作用实质的基础上,讨论了爆破地震速度、爆破地震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以及爆破地震效应的破坏标准。
补充资料:爆炸地震效应
      炸药在岩土中爆炸,一部分爆炸能量转化为弹性波在地层中传播,对地层和建筑物产生同天然地震相似的影响。根据工业爆破的经验,爆破产生的地震能量大约占爆炸总能量的2~6%;全封闭地下核爆炸近场的地震能量也在这个范围之内。尽管它只占总能量的一小部分,但当爆炸的药量很大时,足以对爆炸中心附近的地下工程设施和地面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次露天矿剥离工程爆破药量常达几千吨甚至万吨以上,井下开采进行爆破所使用的药量有的也达到200~300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爆炸地震效应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甚至有些矿区的日常爆破已经威胁着周围民房的安全。一次地下核爆炸的当量可达百万吨TNT(黄色炸药)的量级,作为一个地震源,它相当于一个6级左右的地震。因此,有必要考虑爆炸地震的安全距离问题。
  
  爆炸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强度可以用岩土质点振动分量的峰值加速度A、峰值速度v和峰值位移D表示,这些量都曾经被用作破坏的判别标准,但一般认为加速度和位移都不能作为惟一的判据。振动速度作为判据比较稳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土质条件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地面建筑物开始被破坏的极限振动速度规定为 5.1厘米/秒,也有的规定为10~14厘米/秒。岩土开始破坏的极限振动速度是50~100厘米/秒。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提出以地面振动速度vk=10~20厘米/秒作为一般砖木结构和建筑物可能产生破坏的临界速度。地振动的峰值速度小于或等于临界速度的距离叫安全距离。地面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以米为单位):
  
  
  ,Q为一次起爆的总药量(公斤);K是同地基性质有关的系数。地基为岩石时,K=3~5;地基为土时,K=7~9。地下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按R=KW计算,W是最大药包的最小抵抗线(米),对完整岩石K≥3;对较破碎岩石K=4~5。对地下建筑物,在中等完整和坚硬岩石的情况下,振动速度不得超过60~70厘米/秒。
  
  梅德韦杰夫(С.В.Медведев)等人编制了地面建筑物的爆炸地震烈度表:
  
  
  
  矿山爆破中,计算地面振动速度一般采用的公式为:
  
   ,式中 K、m、n和α 是待定常数。苏联和中国一般采用萨多夫斯基公式:
  
   ,通常,在土中爆炸时K=150~200,α =1.5~2.0;在岩石中爆炸时,K=100~150,α =1.5~2.0。对中国各次矿山大爆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际上K值在21.3~624之间,α 值在0.88~2.41之间,有很大的分散性。它们同爆炸药量、距离、岩性、爆破条件和方法等有关。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美等国进行了大量的地下核试验,取得了许多地震效应资料。亨德龙(A.J.Hendron)于1973年总结了在不同介质中 5次核爆炸和 2次化学爆炸的近区自由场地震加速度数据,得到了弹性纵波速度C>5486.4米/秒的坚硬岩石中全封闭地下爆炸径向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经验公式。类似天然地震的作法,可以利用这些公式由观测到的地面运动计算地下核爆炸的相应震级,再由震级推测爆炸当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