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
1)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爆炸反应装甲
1.
To improve the tandem shaped charge warhead(TSCW) penetrating ability against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ERA) and to decontaminate the ERA s influence on main jet,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applied in front 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EFP) penetrating through ERA.
为了提高串联战斗部侵彻爆炸反应装甲的能力,消除爆炸反应装甲对主射流的影响,对串联战斗部前级爆炸成型弹丸(EFP)侵彻爆炸反应装甲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2)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爆炸式反应装甲
1.
The major study context in this paper includes those:(1) It has discussed bas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echanism of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and the dynamite of reactive armor.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基本结构、装药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2.
This thesis has discussed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and the dynamite of reactive armor.
本文首先对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基本结构、装药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3.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macro parameter of the series connection APP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mong which the trajectory location of the bullet emission and the terminal velocity of the bullet were mainly analyz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eries connection APP to cope with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was demonstrated.
本文首先对子母式穿甲弹总体参量作了全面的计算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子弹射出的弹道位置和必要的子弹着靶速度,论证了子母式穿甲弹对付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可行性,然后对子母式穿甲弹弹头部进行了总体设计,其中主要对子弹的发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母弹弹头部发射孔内闭锁环厚度与子弹飞离母弹速度的关系、子弹长度与子弹飞离母弹速度的关系、子弹长度与火药燃烧率的关系、子弹长度与母弹弹头部发射孔内最大压力的关系以及子弹的长度与子弹发射所需时间的关系,设计出了合理的母弹弹头部结构和子弹的结构,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母弹弹头部的强度进行了校核。
3) explosion effects/reactive armour
爆炸效应/反应装甲
4) dual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双层爆炸式反应装甲
1.
In this paper, the long stand-off distances of tandem shaped charges against the dual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was given and three different shaped charge designs were provided for initiating the dual ERA.
根据双层爆炸式反应装甲的作用场大、作用时间长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大炸高一次有效引爆双层反应装甲的方法。
5) explosive reaction
爆炸反应
1.
The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of CO explosive reaction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formula △U= -0.
119 6n/λ计算了CO在空气中爆炸反应发生时的温度,进而计算了爆炸反应产生的压力。
2.
3%(low limit of explosive reaction),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1232 K,the highest pressure is 4.
当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反应的下限浓度5。
6) propagation of explosion reaction
爆炸反应的传播
补充资料:苏联爆炸反应装甲
Image:11591811671934382.jpg 苏联爆炸反应装甲 苏联爆炸反应装甲的发展背景20世纪60年代,破甲弹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即便是rpg-7火箭筒也可以从正面摧毁m60a1或t-62坦克,更不用说破甲厚度达400毫米的at-3反坦克导弹了。为获得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权,发展特种装甲势在必行。当时,虽然陶瓷/玻璃 纤维复合装甲是各国研究的主流方向,但一些研究人员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挪威的曼弗雷德博士,他于1969年发现了爆炸反应装甲的原理,即金属板+炸药+金属板的结构是破坏破甲弹射流的有效手段。 从技术和安全因素考虑,苏联设计界和军方对发展爆炸反应装甲这种“旁门左道”一直存在争议。苏联爆炸反应装甲“晚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合装甲在t系列坦克上的大量运用。早在1967年,t-64a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全面使用复合装甲的主战坦克。t-64a的炮塔和车体分别是“钢+铝合金+钢”和“钢+玻璃纤维+钢”的三明治结构,对穿甲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分别达到41o毫米/450毫米和335毫米/450毫米。20世纪70年代,氧化铝陶瓷逐渐成为t一64坦克炮塔的夹层材料,对穿甲弹/破甲弹的i坊护能力提升到500毫米/600毫米——这个防护水平可以对付当时的各种反坦克武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甲弹之争的天平再次向反坦克武器倾斜:“铜斑蛇”、“陶”(改)、“霍特”等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厚度都达到了 800毫米,而使用串联战斗部的破甲弹也在研制当中,这无疑使t系列坦克面临“灭顶之灾”;同时,以“乔巴姆”为代表的模块化陶瓷复合装甲又使得苏联坦克的陶瓷装甲相形见绌。“仿造'乔巴姆'还是另寻出路甲”成为当时的一大热点。苏联设计师认为,尽管“乔巴姆”可使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乔巴姆”“瓷块”密闭在钢制容器内,要求装甲空间“方正”,不适于使用铸造炮塔和大倾角首上装甲的苏联坦克;其次,陶瓷的确对普通射流有很强的抵御能力,但面对密度较大的贫铀射流却表现平平:据称破甲能力为520毫米的zbk一21b贫铀成型装药破甲弹(1982年装备苏军)能击穿防破甲弹能力达700毫米的“豹”2坦克;再次,“乔巴姆”复合装甲的制造成本较高,加工工艺复杂,难以满足苏军“数量占优”的战略思想。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m60等老式坦克上安装的金属盒子[绰号“茄克衫”(blazer)的爆炸反应装甲]大放异彩,“茄克衫”不仅成功地抵御了rpg-7 火箭筒的攻击,而且使装甲部队在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损失率锐减。“茄克衫”的成功大大推进了苏联在爆炸反皿装甲领域的研发工作,1983年,苏联最著名的装甲设计单位——苏联钢铁科学研究院(niistaii)搁置已久的一款爆炸反应装甲在t一80b主战坦克上现身,这就是“接触”-1(kontakt-1)爆炸反应装甲。“将防破甲弹的工作交给爆炸反应装甲”成为此后苏联装甲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到了1985年,包括t-72、t-62m和t-55am在内的所有驻东德苏军坦克全部装备了“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 设计精巧的“接触”-1 与“前辈”(包括以色列的“茄克衫”)相比,“接触”-1是一款成熟而又设计精巧的爆炸反应装甲。“接触”-1模块被固定在t系列坦克的装甲表面,呈水平30度左右放置并与主装甲空出一定距离。爆炸反应装甲的最外层是一个较薄的金属外壳,内部是由抛板(向外抛出)、背板(向内抛出)、炸药、固定物组成的工作组件。金属射流(顶端速度高达8000米/秒)击穿外壳和抛板之后产生足以引爆炸药的热效应。在爆炸波的推动下,抛板向外飞出而背板向相反方向运动并形成弹性波,使射流出现巨大波动甚至使射流中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