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er-particle force
颗粒间作用力
1.
The conventional inter-particle force model, including van der Waals force, Coulomb force and image force, could not explain these interaction behaviors.
受力分析表明,包含范德华力、静电库仑力和电像力的传统颗粒间作用力模型不能解释这种相互作用行为。
2) particle interaction
颗粒间相互作用
1.
The simu- lations of particle interactions by the new force model agre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对微米、近亚微米尺度的细颗粒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显微观察发现,细颗粒间具有"吸引-旋绕-排斥"的相互作用行为。
3) interparticulate force
粒间作用力
4) particle-fluid interaction
颗粒流体相间作用
5) particle-wall interaction
颗粒与壁间相互作用
6) interparticle force
粒子间作用力
补充资料: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分子间作用力,简称分子力。是除去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分子间和集团间相互作用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离子、带电集团、偶极子、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力、疏水集团相互作用力及非键电子推斥力等等。大多数分子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为0.3至0.5nm。上述分子间力造成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及相互排斥作用。为方便起见,常采用半经验公式表示分子间力f与两分子中心距离r等因素之间的关系f=λ/rs-μ/rt(s>t)。式λ、μ、s、t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上式第一项代表分子间斥力,第二项代表分子间引力。f~r图中的虚线1及虚线2分别表示引力和斥力随距离r的变化。实线3表示合力即分子间力f随距离r的变化情况。在r=r0=处引力和斥力相互抵消,此处称为平衡位置。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引力;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斥力(图暂缺)。
CAS号:
性质:又称分子间作用力,简称分子力。是除去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分子间和集团间相互作用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离子、带电集团、偶极子、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力、疏水集团相互作用力及非键电子推斥力等等。大多数分子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为0.3至0.5nm。上述分子间力造成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及相互排斥作用。为方便起见,常采用半经验公式表示分子间力f与两分子中心距离r等因素之间的关系f=λ/rs-μ/rt(s>t)。式λ、μ、s、t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上式第一项代表分子间斥力,第二项代表分子间引力。f~r图中的虚线1及虚线2分别表示引力和斥力随距离r的变化。实线3表示合力即分子间力f随距离r的变化情况。在r=r0=处引力和斥力相互抵消,此处称为平衡位置。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引力;在r<r0范围内,分子间力表现为斥力(图暂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