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oxidize potential of electrolyte

电解质的还原电位
2) electrolytic reduction

电解还原
1.
Using an ion exchange membrane as a separator,the 2,2′-Dichlorohydrazobenzene is synthesized by the electrolytic reduction of o-chloronetrobenzene.
讨论了电极活化条件、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等因素对电解还原反应的影响。
2.
A new way using optical fiber wastes as raw material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lectrolytic reduction of solid SiO2 to Si in molten chlorides was proposed to be a considerable technology to prepare solar grade silicon (SOG-Si).
提出了以废弃石英光纤为原料,利用熔盐直接电解还原SiO2来制备太阳能级硅的新思路设计,该设计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环保、工艺流程简单以及产品纯度高等优点。
3) electrolysis reduction

电解还原
1.
Ytterbium purification by an electrolysis reduction in sulfuric acid medium was investigated without nitrogen or argon protection,in which Ru-Ir-Ti alloy nets and mercury were used as anode and cathode,respectively.
研究了在硫酸体系中,采用钌铱钛合金网为阳极,金属汞为阴极,在无惰性气氛的保护下,尝试电解还原镱,在诸多电极条件实验中着重研究了阳极液酸度、阴极液酸度以及料液浓度变化时电流、目标离子的还原率等电解还原过程的变化。
2.
The pretreatment of high sulphur coal by electrolysis reduction, can reduc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n coal surface, and increase the hydrophobicity.
采用电解还原法对高硫煤预处理后,使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减少,疏水性增强;同时,黄铁矿表面初始氧化产物如单质硫和多硫化物被还原,亲水性增强。
3.
Mercaptoethanol was prepared by the electrolysis reduction of dithiodiglycol synthesized with sodium disulfides and chloroethanols as raw materials.
以二硫化钠和氯乙醇为主要原料 ,合成二硫代二甘醇 ,经电解还原制得 2 -巯基乙醇。
4)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电解还原
1.
The synthesis methods of hexamethyldisilane, such as reductive coupling reaction, Grignard reagent alkylation,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et al, were recounted in details.
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六甲基二硅烷的合成工艺(还原耦合法、格氏试剂法、电解还原法等);并就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5) electroreduction

电解还原
1.
p-Aminobenzoic acid was synthesized by electroreduction of p-nitrobenzoic acid.

根据正交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电解还原对硝基苯甲酸制备对氨基苯甲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50℃、通入电解槽的电量是理论值的3倍,反应物对硝基苯甲酸的浓度是0。
2.
The electroreduction of nitrobenzene(NB)in deoxygenated acid solution generates predominantly either p-aminophenol(PAP)or aniline(AN) via the common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internediate,phenylhydroxylamine(PHA).
以硝基苯在稀硫酸介质中电解还原制备对氨基苯酚为背景,重点或考察了振荡电流控制对垂直型固定床电板反应器中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补充资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电解质一般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者的导电能力差别很大。可以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以离子的形态存在,即不存在电解质的"分子"(至少在稀溶液范围内属于这类情况)。由于浓度增加时,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增加,使离子淌度下降,当量电导也随着下降。对于弱电解质来说,它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分子,它的电离度很小,所以离子数目极少,静电作用也很小,可以认为离子淌度基本上不随浓度而变,因此当量电导随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电离度的很快下降。
以上分类只是指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体系并不这样简单,例如大部分较浓的强电解质溶液的正、负离子将因静电作用而发生缔合,使有效的离子数减少,促使当量电导下降。
事实上,1887年S.A.阿伦尼乌斯发表的电离理论是按照上述弱电解质的模型提出的,他认为电解质在无限稀释的条件下是 100%电离的。设此时的当量电导为Λ0,则任何浓度下的电离度α 都可以根据该浓度下测得的当量电导Λ来计算:
从而求出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K。电离理论应用于乙酸、氨水等弱电解质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用于强电解质时遇到了困难。直到20世纪20年代,P.德拜和L.昂萨格等发展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静电理论,才对电解质溶液的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根据上述强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和物质当量的定义,以及溶液的总电导率是正、负离子各自电导率的和这一性质(见离子淌度),可得:
Ceq=C+|Z+|=C-|Z-|
Λ=(U++U-)F式中Z+和Z-为正、负离子的价数;C+和C-是正、负离子的浓度;Ceq为当量浓度;U+和U-是正、负离子的离子淌度;F为法拉第常数。如果Λ+和Λ-分别代表 1当量正离子和1当量负离子的导电能力,则Λ=Λ++Λ-,Λ+=U+F,Λ-=U-F。
1926~1928年,昂萨格认为溶液浓度增加时,离子间距离缩短,静电作用增强,他应用静电理论得到在极稀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公式:
式中A为常数,图中也说明了溶液的当量电导与当量浓度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这一点与F.W.G.科尔劳施的精确电导测量结果完全符合,甚至昂萨格的电导公式中的常数 A也与实验测得的斜率相同,说明在极稀溶液范围内(对盐酸和氯化钾等对称的一价离子电解质来说,在<0.01N 范围内适用),上述强电解质模型是反映实际的。上式中的Λ0是外推法得到的C→0时的当量电导,相当于无限稀释时的当量电导。此时离子间的距离足够远,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是独立移动的,静电力不起作用。
如果把Λ+=U+F和Λ-=U-F改写成Λ+,0=U+,0F和Λ-,0=U-,0F,式中附加在Λ+和Λ-中的下标0表示它们是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当量电导,于是,不管电解质中对应的离子是什么,U+,0和U-,0都应有独自的固定的数值。这就是科尔劳施根据实验提出的无限稀释条件下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以上分类只是指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体系并不这样简单,例如大部分较浓的强电解质溶液的正、负离子将因静电作用而发生缔合,使有效的离子数减少,促使当量电导下降。
事实上,1887年S.A.阿伦尼乌斯发表的电离理论是按照上述弱电解质的模型提出的,他认为电解质在无限稀释的条件下是 100%电离的。设此时的当量电导为Λ0,则任何浓度下的电离度α 都可以根据该浓度下测得的当量电导Λ来计算:
从而求出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K。电离理论应用于乙酸、氨水等弱电解质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用于强电解质时遇到了困难。直到20世纪20年代,P.德拜和L.昂萨格等发展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静电理论,才对电解质溶液的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根据上述强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和物质当量的定义,以及溶液的总电导率是正、负离子各自电导率的和这一性质(见离子淌度),可得:
Ceq=C+|Z+|=C-|Z-|
Λ=(U++U-)F式中Z+和Z-为正、负离子的价数;C+和C-是正、负离子的浓度;Ceq为当量浓度;U+和U-是正、负离子的离子淌度;F为法拉第常数。如果Λ+和Λ-分别代表 1当量正离子和1当量负离子的导电能力,则Λ=Λ++Λ-,Λ+=U+F,Λ-=U-F。
1926~1928年,昂萨格认为溶液浓度增加时,离子间距离缩短,静电作用增强,他应用静电理论得到在极稀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公式:
式中A为常数,图中也说明了溶液的当量电导与当量浓度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这一点与F.W.G.科尔劳施的精确电导测量结果完全符合,甚至昂萨格的电导公式中的常数 A也与实验测得的斜率相同,说明在极稀溶液范围内(对盐酸和氯化钾等对称的一价离子电解质来说,在<0.01N 范围内适用),上述强电解质模型是反映实际的。上式中的Λ0是外推法得到的C→0时的当量电导,相当于无限稀释时的当量电导。此时离子间的距离足够远,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是独立移动的,静电力不起作用。
如果把Λ+=U+F和Λ-=U-F改写成Λ+,0=U+,0F和Λ-,0=U-,0F,式中附加在Λ+和Λ-中的下标0表示它们是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当量电导,于是,不管电解质中对应的离子是什么,U+,0和U-,0都应有独自的固定的数值。这就是科尔劳施根据实验提出的无限稀释条件下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