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cient water infrastructures
古代水利工程
1.
Recovery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Chengde Summer Resort by restoring ancient water infrastructures;
修复古代水利工程 整治避暑山庄水环境
2) Chinese ancient famous projects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
On the other hand, some Chinese ancient famous projects such as Lingqu Canal and Dujiang Dam have been 2000 years, and are still on working.
而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灵渠、都江堰等,历经两千余年,至今仍然发挥作用,其中必定有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 ancient irrigation work
古水利工程
1.
Historic func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of three ancient irrigation works in Guilin;
桂林三大古水利工程的历史功能及现状
4) Ancient Buddhist Embankment Marine Hydraulic Engineering
古佛堰水利工程
5) ancientry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古代水科学与水工程
6) hydraulic project
水利工程
1.
Application of the press injecting method in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the hydraulic project;
压密注浆法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运用
2.
Applic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 in the schedule of the optimization hydraulic project construction;
遗传算法在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优化中的应用
3.
Application of FLUENT to hydraulic projects;
FLUENT软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水利
中国自先秦至清代的发达的水利事业。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治河防洪,重点在黄河下游地区;二是农田水利,出现了大量的灌溉排水工程,建设重点随全国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逐步从黄河流域转到淮河、长江和珠江流域;三是水运交通,其中以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水系的水运网最为重要。此外在水力利用、城市水利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
先秦时代 传说尧舜时洪水泛滥,禹率众疏导江河,障围湖沼,开挖沟洫,足迹遍及河、济、江、淮流域,终于把洪水平息了。这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代亿万人民长期治水的缩影。用沟洫灌溉农田和把田野积水排泄到江河湖沼中去,以利农耕,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方面。商周修建农田沟洫是这一工作的继续。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田水利的重点在防洪排涝,小型的农田灌溉也已出现。
春秋战国是中国水利事业初步发展的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是楚庄王时孙叔敖先在其家乡引期思之水(今淮河支流史河)灌雩娄之野(今河南固始一带),后又在今安徽寿县修建了塘堰工程芍陂。公元前 486年吴国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人工运河,不过当时主要还是用于军事目的。公元前360年,魏国开始修鸿沟,引黄河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40年,又从大梁再向东开渠,通于淮河。
战国时,魏、赵、齐都在黄河沿岸筑堤防,排沼泽。魏国于文侯时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灌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公元前251年左右,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见彩图),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迄今使用了两千多年。公元前246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开始兴建郑国渠,引泾水向东,开渠300余里,灌田4万顷,秦以富强。
秦汉 水利以黄河流域为主,有很大发展。治河防洪仍是重要任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决川防,夷去险阻",第一次统一治理了黄河大堤。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垦辟,森林破坏,黄河水患日见严重。西汉时大规模决溢有十二三次。当时治河主要是堵口、修堤和分流。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分流23年,武帝亲到现场才堵塞成功。此后黄河长期分两支或多支分流。西汉末泛滥改道。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王景主持治河,筑堤1000多里,并修复汴渠,使河汴分流。以后,黄河九百多年未大改道。
两汉时代农田水利在长江以北已普遍兴修。西汉中期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大规模经营农田水利,尤以关中地区最发达。公元前 111年,在秦郑国渠北岸开六小渠,公元前95年又在其南面修白公渠,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是现在泾惠渠的前身。在渭南开漕渠。又引洛水开龙首渠,用井渠法。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从中原传入井渠法而发展起来的。
在淮河干支流、汶水、济水和滹沱河流域也出现了大型灌区。稍后,汉水中游有六门堨等3万顷灌区。王莽时益州郡曾开渠引水,垦田2000多顷。
魏晋南北朝 这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移,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了江淮地区。淮河流域是当时南北政权争夺的地区,水利建设多与军事屯田有关。如曹魏在淮水干支流上大兴屯田水利,颍水两岸曾开渠 500余里。但因修筑塘堰过多,工程质量差,西晋时已出现水灾频仍、土地渍涝返碱等弊端。长江下游南至钱塘江两岸,农田水利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不少大型的塘堰。东汉时已有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西晋末修了练湖(在今江苏丹阳北),六朝时修了赤山湖(在今江苏句容)等。北方农田水利走向衰落,但在政局较稳定时,也修复了一些旧渠,并有所新建。如曹魏时筑戾陵堰(在今北京西),引湿水(今永定河)灌田万顷;北魏修艾山渠(在今宁夏)引黄河水灌田4万顷等。
这一时期黄河既少修防记载,亦少灾害记载。用水攻战的人为水灾则不少。曹操北征乌桓开凿了海河流域的一系列运河。
隋唐宋元 这是农田水利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水利经历了由复兴至衰落的过程,南方水利则获得了持续的大发展。
隋唐时代农田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代的旧渠几乎全部恢复,并修了不少的新渠。较突出的有龙门以下汾河、涑河与黄河合流的河曲地带的引黄灌溉工程、宁夏平原的唐徕等渠、海河流域的灌区等。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边疆战乱,北方水利急剧衰退。入宋以来,受辽夏分立影响,恢复不易,但北宋初年在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还是修复了不少旧渠。尤其是熙宁年间在兴修灌渠的同时引黄、汴、滹沱等河泥沙放淤肥田,并引山溪洪水淤灌,两者共达5万顷以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引浊放淤。元代蒙古地区的农田水利也有所发展。
中唐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南方,而南方是以中小型水利为主。太湖流域至五代已形成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埔和圩田体系。闽浙沿海出现了不少御咸蓄淡的灌溉工程。北宋时修建的福建莆田县木兰陂等,就是这类保存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自今江苏到福建的沿海,特别是钱塘江两岸,大规模修建了防潮的海堤和海塘。钱塘江北岸海塘发展到清代的鱼鳞大石塘,成为中国著名的水利建筑物。宋代珠江三角洲的水利也获得了开发。这一时期农田水利事业还远及湖广川蜀。元代云南等边疆地区的水利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黄河水患由少而多。北宋时平均每一两年决溢一次,河道在今山东北部至河北、天津间摆动迁移,每年筑堤堵口,劳费不赀。河工技术及组织管理有较大成就,治河议论也多,但河患未能根除。南宋初黄河南徙,夺淮入海。金元时仅局部有所修治。元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是一次有名的堵口工程。
隋炀帝开通济渠、永济渠等,使南北水运畅通,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见彩图)。元郭守敬规划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打通京杭大运河,成为以后南北交通大动脉。
明清 农田水利以修复旧有设施为主,新建大型工程较少,但小型的、民办的工程却较多。清代北方井灌有所发展,南方利用山泉水种稻比较普遍。水网圩田发展到洞庭湖区和珠江下游,成为中国水利的一种独特形式。清代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的水利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治黄河在很长时期内是以保证运河漕运畅通为主,南分北堵,是一种半放任状态。晚明潘季驯主持治黄,着眼于泥沙,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大修堤防,固定渠道。清康熙时靳辅、陈潢沿用潘氏主张。乾隆以后河政日趋腐败,治河成了贪官污吏的窟穴。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自大清河入海(即今黄河道),近代河患愈烈。淮河、长江、永定河等也常闹水灾,进行了大量修治。京杭大运河明代曾重整畅通,但到清末淤塞以至湮废。
晚明起,西方水利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但终清之世很少利用。
先秦时代 传说尧舜时洪水泛滥,禹率众疏导江河,障围湖沼,开挖沟洫,足迹遍及河、济、江、淮流域,终于把洪水平息了。这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代亿万人民长期治水的缩影。用沟洫灌溉农田和把田野积水排泄到江河湖沼中去,以利农耕,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方面。商周修建农田沟洫是这一工作的继续。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田水利的重点在防洪排涝,小型的农田灌溉也已出现。
春秋战国是中国水利事业初步发展的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是楚庄王时孙叔敖先在其家乡引期思之水(今淮河支流史河)灌雩娄之野(今河南固始一带),后又在今安徽寿县修建了塘堰工程芍陂。公元前 486年吴国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人工运河,不过当时主要还是用于军事目的。公元前360年,魏国开始修鸿沟,引黄河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40年,又从大梁再向东开渠,通于淮河。
战国时,魏、赵、齐都在黄河沿岸筑堤防,排沼泽。魏国于文侯时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灌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公元前251年左右,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见彩图),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迄今使用了两千多年。公元前246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开始兴建郑国渠,引泾水向东,开渠300余里,灌田4万顷,秦以富强。
秦汉 水利以黄河流域为主,有很大发展。治河防洪仍是重要任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决川防,夷去险阻",第一次统一治理了黄河大堤。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垦辟,森林破坏,黄河水患日见严重。西汉时大规模决溢有十二三次。当时治河主要是堵口、修堤和分流。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分流23年,武帝亲到现场才堵塞成功。此后黄河长期分两支或多支分流。西汉末泛滥改道。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王景主持治河,筑堤1000多里,并修复汴渠,使河汴分流。以后,黄河九百多年未大改道。
两汉时代农田水利在长江以北已普遍兴修。西汉中期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大规模经营农田水利,尤以关中地区最发达。公元前 111年,在秦郑国渠北岸开六小渠,公元前95年又在其南面修白公渠,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是现在泾惠渠的前身。在渭南开漕渠。又引洛水开龙首渠,用井渠法。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从中原传入井渠法而发展起来的。
在淮河干支流、汶水、济水和滹沱河流域也出现了大型灌区。稍后,汉水中游有六门堨等3万顷灌区。王莽时益州郡曾开渠引水,垦田2000多顷。
魏晋南北朝 这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移,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了江淮地区。淮河流域是当时南北政权争夺的地区,水利建设多与军事屯田有关。如曹魏在淮水干支流上大兴屯田水利,颍水两岸曾开渠 500余里。但因修筑塘堰过多,工程质量差,西晋时已出现水灾频仍、土地渍涝返碱等弊端。长江下游南至钱塘江两岸,农田水利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不少大型的塘堰。东汉时已有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西晋末修了练湖(在今江苏丹阳北),六朝时修了赤山湖(在今江苏句容)等。北方农田水利走向衰落,但在政局较稳定时,也修复了一些旧渠,并有所新建。如曹魏时筑戾陵堰(在今北京西),引湿水(今永定河)灌田万顷;北魏修艾山渠(在今宁夏)引黄河水灌田4万顷等。
这一时期黄河既少修防记载,亦少灾害记载。用水攻战的人为水灾则不少。曹操北征乌桓开凿了海河流域的一系列运河。
隋唐宋元 这是农田水利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水利经历了由复兴至衰落的过程,南方水利则获得了持续的大发展。
隋唐时代农田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代的旧渠几乎全部恢复,并修了不少的新渠。较突出的有龙门以下汾河、涑河与黄河合流的河曲地带的引黄灌溉工程、宁夏平原的唐徕等渠、海河流域的灌区等。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边疆战乱,北方水利急剧衰退。入宋以来,受辽夏分立影响,恢复不易,但北宋初年在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还是修复了不少旧渠。尤其是熙宁年间在兴修灌渠的同时引黄、汴、滹沱等河泥沙放淤肥田,并引山溪洪水淤灌,两者共达5万顷以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引浊放淤。元代蒙古地区的农田水利也有所发展。
中唐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南方,而南方是以中小型水利为主。太湖流域至五代已形成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埔和圩田体系。闽浙沿海出现了不少御咸蓄淡的灌溉工程。北宋时修建的福建莆田县木兰陂等,就是这类保存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自今江苏到福建的沿海,特别是钱塘江两岸,大规模修建了防潮的海堤和海塘。钱塘江北岸海塘发展到清代的鱼鳞大石塘,成为中国著名的水利建筑物。宋代珠江三角洲的水利也获得了开发。这一时期农田水利事业还远及湖广川蜀。元代云南等边疆地区的水利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黄河水患由少而多。北宋时平均每一两年决溢一次,河道在今山东北部至河北、天津间摆动迁移,每年筑堤堵口,劳费不赀。河工技术及组织管理有较大成就,治河议论也多,但河患未能根除。南宋初黄河南徙,夺淮入海。金元时仅局部有所修治。元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是一次有名的堵口工程。
隋炀帝开通济渠、永济渠等,使南北水运畅通,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见彩图)。元郭守敬规划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打通京杭大运河,成为以后南北交通大动脉。
明清 农田水利以修复旧有设施为主,新建大型工程较少,但小型的、民办的工程却较多。清代北方井灌有所发展,南方利用山泉水种稻比较普遍。水网圩田发展到洞庭湖区和珠江下游,成为中国水利的一种独特形式。清代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的水利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治黄河在很长时期内是以保证运河漕运畅通为主,南分北堵,是一种半放任状态。晚明潘季驯主持治黄,着眼于泥沙,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大修堤防,固定渠道。清康熙时靳辅、陈潢沿用潘氏主张。乾隆以后河政日趋腐败,治河成了贪官污吏的窟穴。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自大清河入海(即今黄河道),近代河患愈烈。淮河、长江、永定河等也常闹水灾,进行了大量修治。京杭大运河明代曾重整畅通,但到清末淤塞以至湮废。
晚明起,西方水利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但终清之世很少利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