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 
					
							
			
				
				
		 
					1)  powertrain response lag
					  动力系响应滞后 
					1.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 ratio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improved fuel economy of the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 by considering the HEV powertrain response lag.
						 考虑到并联混合电动车辆(HEV)动力系响应滞后,建议采用无级变速器(CVT)速比控制方法来实现HEV的燃油经济性的改进。 
				
					2)  delayed response
					  滞后响应 
					1. 
						Theoretical model for delayed response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水库泥沙淤积滞后响应的理论模型 
					2. 
						Based on this principle,a delayed response model for bankfull discharge calculation is developed.
						 基于冲积河流自动调整的基本原理,根据河床在受到外界扰动后调整速率与其当前状态与平衡状态之间的差值成正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冲积河流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阐明了前期水沙条件对平滩流量滞后影响的物理本质。 
				
					3)  response lag
					  响应滞后 
					1. 
						The problem of response lag of water-level observation well of which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concerned deeply, has not been solved properly.
						 水位观测井的响应滞后问题是一个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和深为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益于解决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中的渗流问题。 
				
					4)  lagging weak response
					  滞后弱响应 
				
					5)  stress hysteresis
					  应力滞后 
					1.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inclined leg rigid frame arch bridge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olid65 unit,the stress hysteresis effect and the second stress performance of the surrounding concrete reinforcement process on the inclined rigid frame arch bridge,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of it on bridge lateral rigidity are studied.
						 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Solid65单元建立了斜腿刚架拱桥的三维仿真模型,并研究了外包混凝土加固法对斜腿刚架拱桥的应力滞后效应、二次受力性能及其对桥梁横向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包混凝土加固法有明显的应力滞后现象,但对斜腿刚架拱桥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并且能增强桥梁的横向整体刚度。 
				
					6)  throttle response lag
					  节气门响应滞后 
		补充资料: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 学院概况 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历史悠久,于1954年由当时南京工学院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电力系的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专业和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修科组建而成,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动力工程方面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系之初就拥有钱钟韩、吴大榕、范从振、王守泰和夏彦儒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1956年在国内首创工业热工专业,1958年增设“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1960年增设“数字计算技术装置”专业,1962年上述两个增设的专业从动力系分出成立自动控制系。1969年以动力系教师为主成立磁流体发电研究工程(6910工程),1982年以该工程为基础组建热能工程研究所,1986年有关电类专业从动力系分出成立电气工程系,1989年热能工程研究所从动力系分出,行政单列,2001年11月热能工程研究所与动力工程系重新合并。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和变迁,动力工程系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一级学科内设有“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热能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今年教育部又批准我系在该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立“能源环境工程”、“能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我系还设有三个与兄弟院系合作的博士点:“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和“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我系“洁净煤发电及系统”项目列入“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火电机组仿真控制与信息工程”、“洁净能源技术”和“环境工程”项目列入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洁净煤发电及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列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共获得国家和省政府资助2000余万元。动力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5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3名,教授38名,副教授5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人才培养 成绩卓著 我系一直以教学严谨、教学质量高著称全国,建系以来共为国家培养本科毕业生7494名,硕士784名,博士109名,成为我国能源动力行业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包括中科院工程院院士闵桂荣、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和徐寿波,先后出版全国统编教材59部、专著25部,其中五部教材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和“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传热学”和“锅炉原理”课程先后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列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近年来,我系研究生教学规模有很大发展,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3名,工学硕士研究生10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1名。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2002年中国大学工学研究生专业排名中,我系“热能工程”专业名列全国第一名。目前在读本科生735名,工学硕士生287名,博士生127名,在职研究生、本专科进修生415名。 科学研究 硕果累累 本系科研力量强,科研成果多,长期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开发项目。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