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
1)  karst collapsing induced earthquake
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
1.
Forming conditions of karst collapsing induced earthquake;
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的形成条件分析
2)  over-laying-karst Collapse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
3)  compound karst surface collapse
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
1.
Base on the pit shape and collapse mechanism,it has put forward a mechanism of compound karst surface collapse.
以武汉市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为例,在对大量地质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岩溶地面塌陷坑的发育形态与其形成机理相结合,借助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FLAC3D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从分析砂层中扰动带和土洞发育及其破坏方式入手,通过对单一扰动带和土洞发育形态的分类,以及扰动带和土洞之间相互干扰和联合的分析,综合提出了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
4)  karstic ground subsidence
岩溶地面塌陷
1.
Based o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saster-forming mechanism karstic ground subsidence is considered as a result of common function of water cone forming caused by forced drainage, earth-cave forming induced by karstic mine mud-burst, devaluing of shear strength of cover layer caused by occasional heavy rainfall and so on.
发生在福建省安溪县剑斗镇湖丘角落的岩溶地面塌陷 ,具有典型的多因素致塌的特点。
5)  Karst Ground Collapse
岩溶地面塌陷
1.
Research purposes: The discussion on karst ground collapse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speed railway is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a relatively economic,rational and reliable karst collapse regulation principle.
研究目的:探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岩溶地面塌陷整治原则,力求总结出较为经济、合理、稳妥的岩溶整治原则。
2.
The authers apply the method of grey system model to research into the division and prediction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区和预测。
6)  karst surface collapse
岩溶地面塌陷
1.
The karst surface collapse in Wuhan happened 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NE first terrace binary-structured deposits of Yangtze River and carbonate in the core of E-W syncline.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发生在具二元结构的北东向长江一级阶地与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向斜核部碳酸岩盐地层相交的部位。
补充资料:水库地震
      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原有地震活动产生变化的现象。水库地震可分为三种情况:①蓄水前没有历史地震记载,蓄水后出现明显的地震活动;②蓄水后发生的地震震级和频度高于历史地震;③蓄水后地震的震级低于蓄水前的震级。前两种常发生在弱震区或无震区,又称水库诱发地震。后一种常出现于多震区或强震区。
  
  20世纪30年代,希腊马拉松水库和阿尔及利亚瓦迪富达湖水库曾发生水库地震,因震级低、无破坏,当时未引起重视。60年代,中国新丰江水电站水库、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卡里巴水电站水库、希腊克瑞玛斯塔水库及印度戈伊纳水库等相继发生6级以上强震,造成水工建筑物破坏、库岸滑塌、房屋倒毁、居民伤亡等直接和次生灾害后,才引起各方面关注和研究。按概略统计,世界各国报道的水库地震总计近 120例(得到较多学者承认的70~80例),发震机率约为已建水库的1‰。但高坝大库(坝高大于100m,库容超过10亿m3)的发震机率约占10%,这与大水库面积大、可跨越不同构造单元、接触多种岩性区、遇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组合较多有关,故需认真对待。
  
  特点  分析已有震例表明:①水库地震与库坝区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气象等因素的相关性密切;②各类岩石中,以碳酸盐岩区的发震机率较高,岩浆岩区的震级较高,而在第四纪沉积地层中还未发现;③有较宽的断裂或较强的岩溶透水带,库水能渗向深处的较易发生;④震中分布在库内或距库边不远处,常密集在一定范围内或成带分布;⑤地震强度多属微、弱震,中强震较少,强震只有4例。
  
  类型  可分为构造型、岩溶型、滑坡崩塌型、冻裂型及混合型等。其中以构造型水库地震的强度较高,岩溶型水库地震较为常见。
  
  构造型水库地震  可能因岩体强度大,又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当库水沿断裂带向深部集中渗透,促使破裂面强度降低,造成能量急剧释放而诱发地震。发震条件主要是:①有区域性或地区性断裂带通过库坝区;②断层在上更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构造活动;③沿断裂带有地震活动的记载;④断裂带有一定规模和导水能力,库水能渗向深部等。据已观测到的实例,这类地震的特点是:①震中位于断裂带附近;②震源深度一般3~5km,深的约8km;③震级较高,已发生的最强为6.5级;④蓄水深度或水压力大小与发震的相关性不明显。
  
  构造型水库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变化多使地震增强,但修建在多震区、强震区或曾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水库,如美国格兰峡水库、佛莱明峡水库、日本黑部第四水库、意大利皮亚韦-卡多雷水库、南斯拉夫格兰察雷沃水库等,都是蓄水后微、弱震明显增加,而中强震很少。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是库水引起岩体中蕴集的应变能提前释放,才使原有地震活动性减弱。
  
  岩溶型水库地震  可能因库水位上升,迅速淹没某些岩溶管道系统,造成被围堵的水和气体在其中冲击振荡,而库水下降时引起局部岩溶塌陷和气爆活动,并伴生地震。发震条件主要是:①库坝区及其附近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分布,特别是未变质的质纯、厚层块状灰岩;②岩溶发育,有管道系统,蓄水前已有天然岩溶塌陷和诱发地震的记载。这类地震的特点是:①震中常位于岩溶发育的峡谷河段,无明显迁移现象;②库水位与发震的相关性密切,发震时间滞后于库水位到达某一库水位的时间短;③震级较低,大多在4级以下;④震源深度浅,深的一般只1~2km;⑤常为单发、多发的震群型地震,没有明显的前震和余震。
  
  预报  判断水库地震的可能性和预测其发震地点和强度,现阶段主要依据地震地质背景,从已有震例中归纳出某些共同特点,进行类比分析,做出粗略的估计。对高坝大库,一般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构造稳定和历史地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能产生水库地震的库段和类型,并按能量积聚理论,预测潜在震源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强度,结合该区地震基本烈度,评价对大坝及附近岸坡、库区城镇或居民点的影响程度。由于震例有限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截至80年代末,国内外对水库地震的形成机理、发生发展过程,还没有成熟认识,尚处在探索阶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