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放淤试验
1)  warping tests
放淤试验
1.
The warping tests conducted in Lianbotan, Xiaobeiganliu of the Yellow River commenced on July 26, 2004 and finished on August 26, 2004, totaling 6 tests.
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于7月26日开始,8月26日结束,进行了6轮放淤试验
2)  clogging test
淤堵试验
3)  erosion and siltation experiment
冲淤试验
4)  field sedimentation experiment
现场冲淤试验
5)  promoting deposit experimentation project
促淤试验工程
1.
The promoting deposit experimentation project on Tiaozini sand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tems on those studies.
条子泥促淤试验工程就是此研究中的重要一项 ,作者对条子泥促淤试验工程的方式、坝田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对不同坝田结构的促淤效果进行了比较 ,探讨了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
6)  experiment of erosion and silt of watercourse
河道冲淤试验
补充资料:放淤
      引用河流浊水沉沙排清,从而利用泥沙的措施。可分两种:①用以改良农田土壤。这和同时利用水与沙的淤灌不易区别。②用以巩固堤防和淤填洼地。
  
  改良农田的放淤和淤灌  中国北方多沙河流的灌溉,自古以来都是淤灌或放淤。《汉书·沟洫志》称郑白渠引泾河浊水灌溉是"且溉且粪"就是淤灌,明代已有这一名词。古埃及、印度及美索不达米亚都有过引洪淤灌的历史。中国历代的放淤、淤灌方式可分三类。①多沙河流下游放淤,利用洪水泛滥,加以人工控制。唐后期引汴渠水淤灌、放淤。北宋熙宁二年至元丰二年(1069~1079)形成放淤高潮,引黄、汴、漳、滹沱、胡卢等河水以及山地溪涧浊水为水源。当时上报淤田数近 7万顷(有重复和失实),质量较好的可提高农田产量三五倍。工程建筑物有斗门、涵洞、溢流堰、引水渠、排水沟等。并由大面积漫灌改为方格放淤。②山区雨洪淤灌,陕西相传先秦时已有;山西相传起源西晋,唐初有确切记载。北宋称雨后山洪为"天河水",绛州正平县(今新绛)曾淤灌田500顷,附近9州26县淤田4200余顷,恢复旧田5800余顷。嘉佑五年(1060)总结成《水利图经》二卷(已失传)。共计前后淤田 18000余顷。近代北方各省都有淤地记载。③河滩引洪淤漫造田,自汉至近代山西汾涑流域,河北永定、滹沱河流域等都有这类工程。淤田面积自数十亩至数十万亩不等。
  
  北宋以后民间多小规模放淤,官吏多反对,理由是:与防洪、航运有矛盾,清水无处排泄,渠道淤塞,放淤质量无保证等。民国时永定河曾引洪淤洼地,目的是减少下游含沙量。山东、河南修建虹吸引黄河放淤工程若干处。1949年后大力推广。
  
  固堤放淤  先秦已有放淤固堤的概念。明代万恭、潘季驯等开始在黄河下游应用。18世纪在黄河下游及海河各水上已形成放淤固堤高潮。大规模的不下六七十次。黄河淤区长宽从一百几十丈至几十里不等;海河各水淤区长宽一般不过几十丈。放淤固堤的方式有河滩落淤和堤背落淤两类。前者利用滩地植柳及护岸工程落淤或在遥缕之间格堤内放淤;后者常于大堤后圈筑月堤放淤。月堤上常设置排清口等。1960年后黄河下游等处应用已较广泛。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