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主河槽
1)  main river course
主河槽
2)  river channel
河槽
1.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each section is in the state of scouring in the first 10 years of sediment discharge series and deposition happens in the second 10 years;b) only series 2 can keep the bankfull discharge greater than 4,000 m3/s in the whole lower river channel;c) the silt-discharg.
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冲淤数学模型,采用3个20年设计水沙系列对河段的冲淤及平滩流量的变化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各水沙系列的前10年,下游各河段均处于沿程冲刷状态,而后10年各河段则出现了淤积;②只有系列2能维持整个下游河道的平滩流量在4000 m3/s以上;③各系列前10年塑造河槽阶段的水沙过程均比较合理,基本实现了平滩流量稳定增大的目的,后10年河道平滩流量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④应尽量控制小浪底出库含沙量不超过200 kg/m3且细泥沙比重在75%以上。
2.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s to build various scouring formulas and their application condition,introduce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rmula,and proposes the problems faced in applying these formula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off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river channel scour under bridge.
对各类冲刷公式建立的依据以及公式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公式发展历史,并提出现在应用这些公式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为桥下河槽冲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  stream channel
河道;河槽
4)  The bed of a stream or river.
河床,河槽
5)  main-channel
主槽
1.
Flood volume required for keeping the main-channel from shrinkag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维持黄河下游主槽平滩流量4000m~3/s所需水量
2.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flow for maintaining the capacity discharge of the main-channel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hould be larger than 4 000 m3/s, the flow for maintaining the capacity discharge of the main-channel in Inner Mongolia reaches should be larger than.
结合黄河特点,分别分析了维持下游和宁蒙河段良好主槽、兰州以下河段全面实现III类水、重要保护鸟类或鱼类的种类或数量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3方面所需要的径流条件,并充分考虑黄河应承担的社会功能,给出了现阶段可基本实现黄河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衡发挥的各河段环境流建议。
6)  main channel
主槽
1.
According to the flow state in flume for spur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formulas for the mean velocity of main channel varying with distance downstream were derived with momentum principle.
本文根据丁坝作用后水槽中水流情况,采用动量方程结合试验资料,导出了丁坝下游主槽平均流速沿程变化的公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丁坝作用下河床冲刷段长度的计算公式。
2.
By using this method, the main channel and flood protection embankment are basically formed during construction.
主槽与防洪堤基本成型,新河部分土方人工开挖,其余部分借助水力自然冲刷,使得工程一气呵成的同时,工程量也显著降低,并能最快发挥效益。
3.
Formul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local head losses of single submerged dike and the mean velocity of main channel varying with distance downstreamare derived.
根据水槽中淹没丁坝群的水流流态,将下坝附近的水流进行分区,导出淹没丁坝下游主槽流速沿程变化公式,并且结合由淹没单丁坝时得出的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可以对不同坝长、坝高和丁坝间距、淹没丁坝群的局部水头损失进行计算。
补充资料:河槽形势
      河流在发育过程中的平面、纵剖面和横断面形态特征。河谷中容纳洪水的部分称为河槽。山区河流河谷的形成兼受地壳构造运动和水流侵蚀的作用,发育过程一般以下切为主。平原河流的形成主要受水流横向侵蚀作用。大河上游多为山区河流,下游为平原河流,中游往往是山区河流向平原河流的过渡。
  
  山区河流河槽形势  河槽横断面呈"V"或"U"形,断面狭窄,切割深,河床宽深比一般小于100,在峡谷段甚至小于10~20。洪水、平水和枯水河床无明显分界;山区河流平面形态决定于流经地区的地貌和地质特征,河中常见巨石突起,岸线极不规则,急弯卡口众多,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出现。中国广东省连江,在全长 150公里的河道内,峡谷达10处,占总长的22%。山区河流河床纵剖面陡峻,形态极不规则,急滩深槽上下交错,河道中常出现台阶,南美洲奥里诺科河在支流卡罗尼河上有著名的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9米。
  
  平原河流河槽形势  平原河流的平面形态常分为四种:①顺直型或边滩平移型;②弯曲型或蜿蜒型;③分汊型或交替消长型;④散乱型或游荡型。每种类型的前一个命名指平面形态,后一个指演变特征而言,它们彼此对应。但习惯上这四种河型,常依次称为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和游荡型。①顺直型河段的主流仍然是弯曲的,河槽中经常有泥沙的堆积体,如边滩、江心滩、江心洲和沙埂等。很长的顺直河段不多。②蜿蜒型河段由正反相间、曲率达到一定程度的弯道和介于其间长短不等的过渡段连接而成。河道向下游蜿蜒蛇行(图1)。中国渭河下游,汉江下游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长江下荆江河段都是典型的蜿蜒型河段(图2)。③分汊型河段通常是宽浅水道,中间被沙洲、浅滩分隔(图3)。分汊型河段又可分为:顺直分汊型、弯曲分汊型、弓形分汊型和复杂分汊型四种。顺直分汊型河段的平面形态顺直对称、水流平顺地进入两汊道,分流角也大体相等。弯曲分汊型河段河弯平顺,主汊道位于凹岸一侧,水流顺畅地进入主汊道。弓形分汊型河段具有下列特点:直汊道与上游河段平顺衔接,侧汊道外形类似弯弓形,水流的方向与主汊道成较大的交角,复杂分汊型河段则具有河道众多,沙洲罗列的特点,其平面形态及入口水流条件都很复杂。中国长江自城陵矶至江阴河段全长1120公里,有分汊河段41处,长 817公里,占区间河长的78%。④游荡型河段,河身一般宽窄相间呈藕节状。在窄段,水流平顺,对下游河势有一定控制作用。在宽段,河身宽浅,河滩密布,汊道交织,河床冲淤变化迅速,主流摆动不定。中国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图4)和永定河下游芦沟桥至梁各庄河段都是著名的游荡型河段。河口区一般表现为三角洲形态。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具有多种形式:顺直型河段多为抛物线形或矩形,蜿蜒型河段的弯段顶部多为不对称的三角形,江心洲分汊河段多呈马鞍形,游荡型河段往往具有不规则断面(图5)。平原河流河床纵坡平缓,水面比降一般为1‰~1‰以下。长江荆江段水面比降为0.42~0.560/000 ,汉江下游为0.39~0.56‰。平原河流的河床比降受河口侵蚀基面的控制。
  
  
  法尔格定律  法国人M.法尔格分析了河流横断面和河流平面形态,水深与河流平面形态的关系,提出了6条定律:①差距定律。深槽最深部分和浅滩最浅部分分别位于河流最大曲度点和最小曲度点的下游处。②最大河深定律。河湾的曲度愈大,河床水深也愈大。③交点定律。为了得到最大平均水深,河曲带长度不应过长或过短,即河深随河长增大而增大,但当超过一定曲度后,河深反而随河长增大而减小。④中心角定律。在河曲带长度相等的条件下,中心角愈大,平均水深也愈大。⑤连续定律。河曲带曲度均匀变化,河床水深也均匀变化,河曲带曲度急剧变化,水深也急剧变化。⑥河床比降定律。若河湾的曲度平缓而连续地变化,则随着曲率半径增加,水深减小,反之,曲率半径减小,水深则增大。河床变化的程度,反映了河床比降的陡缓程度。
  
  

参考书目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编著:《河流泥沙工程学》,上册,水利出版社,北京,1981。
    华东水利学院等编:《河流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