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pical displacement method
顶点位移法
2) top displacement
顶点位移
1.
Design based on top displacement of confined boundary zones in a tall shear wall structure
某高层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基于顶点位移的设计
2.
With the help of the software ANSYS,this article calculated shear wall top displacement under different transverse load,thus calculated shear wall equivalent stiffnes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load in accordance with design requirements,providing a new way for calculation of equivalent stiffness of the open-cross shear wall.
利用商用程序ANSYS计算不同横向荷载作用下剪力墙顶点位移,从而根据设计需求计算相应荷载工况下剪力墙等效刚度,为规则和非规则开洞剪力墙的等效刚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3) vertex-moving method
顶点移动法
4) point-grading
点位移法
1.
The princip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int-grading,line-grading,data-base-grading and size-even-divided-grading are discussed more detailed in this paper.
讨论了目前服装工艺 CAD系统中采用较多的服装纸样放码方法 ,详细地研究了点位移法、切开线法、数据库法和码等分法等服装纸样放码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
2.
Decided the rules by selecting the easy point-grading and the mathematic of shapes preserving.
使用Auto LISP语言在Visual Lisp环境下开发了服装(CAD)的放码系统:选择简单快捷的点位移法和保形算法完成放码量确定,数据存储方式采用了基于Auto LISP的线性关联表现形式,并使用对话框来实现操作互动,使数据读取更加快速,操作更加方便。
5) two-point displacement method
两点位移法
1.
A two-point displacement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δ_c of a side—cut three—point bending specimen.
本文提出的测量δ_c 的三点弯曲试件两点位移法,通过一次试验,可同时获得δ_c 和 r 两个值,具有临界点清楚、操作简便、精度高等优点。
6) midpoint displacement
中点位移法
1.
The basic theory of fractal geometry is presented and how to build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3D fractal terrain by midpoint displacement algorithm is discussed.
介绍了分形几何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如何利用中点位移法生成三维分形地形高程数据模型,并在VC与OpenGL结合开发环境下,使得用尽量少的数据量来生成具有真实感的虚拟地形,以及实现交互式动态显示,能快速实时地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三维场景漫游,最后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2.
It talks about the methods of conforming basic elements of bump map and the realization with the midpoint displacement arithmetic.
介绍了凹凸纹理生成的基元构造以及中点位移法实现法向挠动的计算机实现,从而生成客观世界物体表面的真实感纹理贴图。
3.
Finally, several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generating three dimensional terrai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using the midpoint displacement technique .
重点介绍了三维分形地形建模方法 ,并对利用中点位移法生成三维分形地形图的数学模型作了具体探
补充资料:矩阵位移法
按位移法的基本原理运用矩阵计算内力和位移的方法。是结构矩阵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其基本未知数是结点位移,由于矩阵位移法较矩阵力法更适宜编制通用的计算程序,因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结构矩阵分析方法首先把结构离散成有限数目的单元,然后再合成为原结构,因而也属于有限元法。矩阵位移法常用的单元形式为一直杆。对于曲杆,如拱结构,虽然也可取曲杆作为单元,但单元分析较烦,为简化起见,可将它化成折线来处理,每一直线段作为一单元。当单元承受非结点荷载时,可用等效结点荷载代替。其方法是将单元间的分界结点作为固端求出固端反力,然后反其向作用在结点上。
根据结构变形后要满足几何方面的相容条件(变形条件),结点位移矩阵与杆端位移矩阵之间存在关系式
=
(1)式中表示对的变换矩阵。
杆端位移矩阵与杆端力矩阵之间的关系式为
=m
(2)式中m称为未装配结构的刚度矩阵,它等于各单元刚度矩阵(i) 作为子块的对角矩阵。 其元素可直接按结点单位位移引起的反力而求得。由于单元坐标并不一定是整体结构坐标,因而求得的单元刚度矩阵(i) 需通过坐标变换转化为整体坐标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根据结点作用力与汇交于该结点的杆端力保持平衡关系,可以得到杆端力与结点作用力的关系式为
=
(3)式中为杆端力矩阵 对结点作用力矩阵 的变换矩阵。根据虚功原理,可得=T。
根据上面三式,可以得到
=K
(4)
K=Tm
(5)式(5)K称为已装配结构的刚度矩阵或整体刚度矩阵。
通过式(5)获得总刚度矩阵K的方法称为刚度法。因为位移变换矩阵的阶数相当高,运算中须占大量的存贮单元,因而在组合整体刚度矩阵时,常采用直接把单元刚度矩阵的元素输送到K中的直接刚度法,该方法是将各单元中相同脚标的元素直接相加而组成整体刚度矩阵。在单元刚度矩阵中,对于近端结点刚度矩阵系数kjj,由于汇集于该结点j的所有单元都可作出贡献,因而在整体刚度矩阵中可有若干项相加,即,为汇集于j结点的所有单元。由于它不必通过式(5)进行计算,运算方便,因此其应用比刚度法更为广泛。
由于支座约束方向的结点位移通常为零或为已知值,因而可将全部结点位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受支座约束的位移r,另一为沿支座约束方向的结点位移R。由此(4)式变成
展开上式得
(7)
(8)当R=0时(7)式变成:
r=Krr
(7′)式中Kr 为已装配结构相应不受支座约束的位移的刚度矩阵,实际上即为一般位移法基本方程中的系数矩阵K,该矩阵亦可直接按柔度矩阵求逆而得到。而r即为一般位移法基本方程的自由项矩阵(一般位移法中,K与在方程同一边,因而r与差一符号)。因而(7′)式即为位移法基本方程的矩阵表达式。
根据(7)或(7′)式即可求出r。再由(1)、(2)式即可求得杆端力,实际杆端力a应再叠加单元上非结点荷载引起的固端力f。第i单元的实际杆端力应为
a(i)=(i)(i)+f(i)
(9)
矩阵位移法计算杆端力的步骤为:①划分单元,求出等效结点荷载;②求单元刚度矩阵(i),并转换为整体坐标的单元刚度矩阵;③由(5)式或直接刚度法求出整体刚度矩阵K;④求出Kr和r;⑤由(7′)式求出结点位移r,再由(1)、(2)式求出杆端力,实际杆端力应再叠加f, 即由(9)式确定。
结构矩阵分析方法首先把结构离散成有限数目的单元,然后再合成为原结构,因而也属于有限元法。矩阵位移法常用的单元形式为一直杆。对于曲杆,如拱结构,虽然也可取曲杆作为单元,但单元分析较烦,为简化起见,可将它化成折线来处理,每一直线段作为一单元。当单元承受非结点荷载时,可用等效结点荷载代替。其方法是将单元间的分界结点作为固端求出固端反力,然后反其向作用在结点上。
根据结构变形后要满足几何方面的相容条件(变形条件),结点位移矩阵与杆端位移矩阵之间存在关系式
=
(1)式中表示对的变换矩阵。
杆端位移矩阵与杆端力矩阵之间的关系式为
=m
(2)式中m称为未装配结构的刚度矩阵,它等于各单元刚度矩阵(i) 作为子块的对角矩阵。 其元素可直接按结点单位位移引起的反力而求得。由于单元坐标并不一定是整体结构坐标,因而求得的单元刚度矩阵(i) 需通过坐标变换转化为整体坐标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根据结点作用力与汇交于该结点的杆端力保持平衡关系,可以得到杆端力与结点作用力的关系式为
=
(3)式中为杆端力矩阵 对结点作用力矩阵 的变换矩阵。根据虚功原理,可得=T。
根据上面三式,可以得到
=K
(4)
K=Tm
(5)式(5)K称为已装配结构的刚度矩阵或整体刚度矩阵。
通过式(5)获得总刚度矩阵K的方法称为刚度法。因为位移变换矩阵的阶数相当高,运算中须占大量的存贮单元,因而在组合整体刚度矩阵时,常采用直接把单元刚度矩阵的元素输送到K中的直接刚度法,该方法是将各单元中相同脚标的元素直接相加而组成整体刚度矩阵。在单元刚度矩阵中,对于近端结点刚度矩阵系数kjj,由于汇集于该结点j的所有单元都可作出贡献,因而在整体刚度矩阵中可有若干项相加,即,为汇集于j结点的所有单元。由于它不必通过式(5)进行计算,运算方便,因此其应用比刚度法更为广泛。
由于支座约束方向的结点位移通常为零或为已知值,因而可将全部结点位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受支座约束的位移r,另一为沿支座约束方向的结点位移R。由此(4)式变成
展开上式得
(7)
(8)当R=0时(7)式变成:
r=Krr
(7′)式中Kr 为已装配结构相应不受支座约束的位移的刚度矩阵,实际上即为一般位移法基本方程中的系数矩阵K,该矩阵亦可直接按柔度矩阵求逆而得到。而r即为一般位移法基本方程的自由项矩阵(一般位移法中,K与在方程同一边,因而r与差一符号)。因而(7′)式即为位移法基本方程的矩阵表达式。
根据(7)或(7′)式即可求出r。再由(1)、(2)式即可求得杆端力,实际杆端力a应再叠加单元上非结点荷载引起的固端力f。第i单元的实际杆端力应为
a(i)=(i)(i)+f(i)
(9)
矩阵位移法计算杆端力的步骤为:①划分单元,求出等效结点荷载;②求单元刚度矩阵(i),并转换为整体坐标的单元刚度矩阵;③由(5)式或直接刚度法求出整体刚度矩阵K;④求出Kr和r;⑤由(7′)式求出结点位移r,再由(1)、(2)式求出杆端力,实际杆端力应再叠加f, 即由(9)式确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