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
1.
<Abstrcat>Based on the previously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the paper put forward new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carrying capacity,and defined four factor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then the paper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th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irrigation area and established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在前人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承载力的新见解,定义了承载力的四要素,并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建立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时考虑了农业水资源的两个特殊性,即各种作物的被承载能力及作物的需水和供水过程。
2) Agriculture Resource Capacity
农业资源承载力
3) labor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
1.
Estimation of the labor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dong;
鲁西北地区现状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模拟
4)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水资源承载力
1.
Compu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DEA;
基于DEA的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评价
2.
Reviews on the study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Karst regions;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3.
Actu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Anyang City;
安阳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5) water resource GDP carrying capacity
水资源GDP承载力
1.
7 thousand people;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and water resource GDP carrying capacity analysing result in equally having substantial progress .
97万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水资源GDP承载力分析结果均说明天山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承载力结果表明,天山区建成区的土地承载的GDP为5亿元/km2,发展前景较好。
6)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水资源承载能力
1.
DPPIM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GPPIM
2.
Multi-objectiv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in Gaochun County
高淳县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综合评价研究
3.
In the process of original water right distribution, issues such as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of river basins, selection of time and space features in water allo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o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re raised.
在初始水权分配过程中,涉及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量分配中时空特征选择、对效率和公平的理解等,对这些问题的广泛研究探讨,是在水量分配方案编制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补充资料:农业水资源
自然界的水资源可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农村生活的部分。它主要包括降水的有效利用量、通过水利工程设施而得以为农业所利用的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也可作为农业水资源,加以利用。
农业水资源只限于液态水。汽态水和固态水只有转化成液态水时,才能形成农业水资源。叶面截留的雨露水和土壤内夜间凝结的水分都可为作物所利用,但其量甚微,在农业水资源分析中一般可不予考虑。
江河湖泊的地表径流,可为国民经济各种用水部门提供水源,但不是全部水量都可构成可利用的水资源,如为了维护河道生态平衡,必须有一部分河道径流输入海洋;水源开发工程虽可进行年内及年际调蓄,但在丰水周期内亦常产生无法调蓄的弃水。因此,可利用的水资源只为其总水量的一部分,而农业可用水资源又只为可利用水资源中的一部分。
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调查资料,中国每年经工程调蓄、提、引为工农业提供的4767亿m3水量中,农业用水占88%,其中灌溉用水4001亿m3,农村人畜用水137亿m3,牧业、林业用水57亿m3。可见农业用水中有95%用于农田灌溉。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用水的比例迅速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的开展,养殖业和农村工业、副业的发展,农业用水中种植业灌溉用水的比例有减少趋势。
自然界的水情呈现一定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和动态变化规律。把自然界水资源的这种动态与农业用水的动态相协调,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前提下,须通过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才能调节利用地表水、地下水,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
降水对农田是一种间断性的直接补给,也是农业水资源最基本的部分。在中国,年降水量大于800mm的湿润带,主要是水稻产区,除降水直接提供作物生长需水外,仍需发展灌溉,在时间上补充雨水的不足。在年降水量为400~700mm的半干旱、半湿润带,主要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产区,降水量多集中在7~8月,需调蓄汛期雨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以供旱期灌溉之用。中国西北干旱地带的年降水量为200mm,在这类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须依赖于蓄水、引水或提水工程,以供给农业用水需要。在年降雨量200~400mm的半干旱地带,而又缺乏人工灌溉条件的地区,只有依靠雨水,发展旱作农业(又称雨育农业)。因此,有效地利用雨水对这类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的意义。
地表水主要是河川湖泊径流。江河在其水文动态许可范围内可为沿程提供农业用水。江河中下游平原是农业用水集中的地区,常须在河道上游修建蓄水工程,以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衡,或在河道上筑坝引水,建闸提水,以补雨水之不足或不及时。必要时可实施跨流域调水,以调济流域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地下水包括丘陵山区的泉水、基岩裂隙水、冲积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岩溶水,是农业水资源的另一来源。开采地下水,综合调度水资源,应在一个丰枯水文周期内保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农业用水应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深层地下水只能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地区性农业水资源的规划调度应在各用水部门综合规划平衡、合理安排农业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效降雨量,发挥土壤的调蓄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合理开采地下水,统筹安排,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农业水资源只限于液态水。汽态水和固态水只有转化成液态水时,才能形成农业水资源。叶面截留的雨露水和土壤内夜间凝结的水分都可为作物所利用,但其量甚微,在农业水资源分析中一般可不予考虑。
江河湖泊的地表径流,可为国民经济各种用水部门提供水源,但不是全部水量都可构成可利用的水资源,如为了维护河道生态平衡,必须有一部分河道径流输入海洋;水源开发工程虽可进行年内及年际调蓄,但在丰水周期内亦常产生无法调蓄的弃水。因此,可利用的水资源只为其总水量的一部分,而农业可用水资源又只为可利用水资源中的一部分。
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调查资料,中国每年经工程调蓄、提、引为工农业提供的4767亿m3水量中,农业用水占88%,其中灌溉用水4001亿m3,农村人畜用水137亿m3,牧业、林业用水57亿m3。可见农业用水中有95%用于农田灌溉。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用水的比例迅速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的开展,养殖业和农村工业、副业的发展,农业用水中种植业灌溉用水的比例有减少趋势。
自然界的水情呈现一定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和动态变化规律。把自然界水资源的这种动态与农业用水的动态相协调,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前提下,须通过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才能调节利用地表水、地下水,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
降水对农田是一种间断性的直接补给,也是农业水资源最基本的部分。在中国,年降水量大于800mm的湿润带,主要是水稻产区,除降水直接提供作物生长需水外,仍需发展灌溉,在时间上补充雨水的不足。在年降水量为400~700mm的半干旱、半湿润带,主要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产区,降水量多集中在7~8月,需调蓄汛期雨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以供旱期灌溉之用。中国西北干旱地带的年降水量为200mm,在这类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须依赖于蓄水、引水或提水工程,以供给农业用水需要。在年降雨量200~400mm的半干旱地带,而又缺乏人工灌溉条件的地区,只有依靠雨水,发展旱作农业(又称雨育农业)。因此,有效地利用雨水对这类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的意义。
地表水主要是河川湖泊径流。江河在其水文动态许可范围内可为沿程提供农业用水。江河中下游平原是农业用水集中的地区,常须在河道上游修建蓄水工程,以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衡,或在河道上筑坝引水,建闸提水,以补雨水之不足或不及时。必要时可实施跨流域调水,以调济流域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地下水包括丘陵山区的泉水、基岩裂隙水、冲积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岩溶水,是农业水资源的另一来源。开采地下水,综合调度水资源,应在一个丰枯水文周期内保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农业用水应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深层地下水只能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地区性农业水资源的规划调度应在各用水部门综合规划平衡、合理安排农业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效降雨量,发挥土壤的调蓄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合理开采地下水,统筹安排,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