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rban motorization

城市机动化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king establish-ment and urban motorization was analyzed in the paper.
以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出行机动化水平的不平衡发展为背景,以配建停车设施与城市机动化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特性为基础,提出了停车场配建标准要以当地机动化发展水平为背景,不同地区在城市机动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
3)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城市化驱动机制
4) urban motor vehicle

城市机动车
1.
From analysis,it's considered that such detects as legal responsibility is unclear,the power and duty of the law enforcement agency of the discharge is unidentified,market mechanism operation is not perfected in the discharge of urban motor vehicles.
针对目前中国城市机动车高速发展而带来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负面问题 ,分析了现阶段对城市机动车排放控制存在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执法部门权责不明、市场机制运作不完善等缺陷 ,提出从法律视野进行调整 ,充分发挥法律的规制功能和权威力量 ,明确行政主管部门权责 ,健全机动车从生产—销售—回收以及与石油等部门的市场调节机制 ,最终促进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 ,营造良好的城市环
5) urban mobility

城市机动性
1.
Urban Mobility, Social Exclusion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Information of Brazilian Experiences;
城市公共交通与社会排斥——巴西在城市机动性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
2.
In 2003 the Brazilian government created the Ministry of City which founded then the National Secretariat of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Mobility (Se-Mob) in charge of the elabo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mobility policy.
巴西联邦政府于2003年设立了城市部并组建“交通和城市机动性国家委员会”(SeMob)负责在全国范围制订和落实“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政策。
3.
The urban mobility is perceived as another essential element, complimentary to spatial arrangement,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马克·韦尔的新书《城市与汽车》从重新理解“城市”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将城市机动性放在城市发展基本要素之一的高度来认识,并阐述了它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之间的相互作用。
6) urbanization mechanism

城市化机制
1.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e economy system,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echanism are emphasized.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城市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化机制研究日益得到重视。
补充资料: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这种进程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定地域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化。但城市化的历史不等于城市发展史。有资料证明,人类至今有9000年的城市发展史。而城市化的历史是从19世纪才开始的,世界城市化道路以产业革命开始至今已有200来年的历史。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相对而言,我国相当数量城市还很年轻。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表现出三个动态规律:城市人口数量每年增长,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都市群带沿交通线集中化加强;城市人口的增长由过去自然增长为主转为机械增长为主,即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尽管如此,中国城市化仍然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压力。
目前,我国城市都存在着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据公安部统计,1993年底全国总人口116276.6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24291.6万人,我国城市化水平是20.89%。而欧美城市化水平则达到了80%,印度也达到了40%以上。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人离开农村,流向城镇,转为非农业人口。如果这些人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则在未来七八年内,需增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60~200个,或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300~400个。若按新增一个大城市人口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基本费用匡算,国家要投资9600多亿元。这无论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上看,都是不现实的。
所以,中国城市化仍将是任重道远,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情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胶东半岛、辽中南地区被人们很形象地称为五大城市群。试问,是什么赋予它们城市群特征的呢?
首先是非农业比重高,工业结构各具特色。在五大城市群中,珠江三角洲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90.2%,第一产业只占9.79%。京津唐地区非农产业占GDP的89.47%,第一产业只占10.73%;辽中南地区为87.61%,沪宁杭地区为78.12%,胶东半岛为77.40%。
其次是城市密度大,城市规模结构各异。我国五大城市群的城市密度都比较大,如珠江三角洲每万平方公里8.51个,胶东半岛3.59个,沪宁杭地区2.32个,辽中南地区2.17个,京津唐地区1.15个,它们比全国的0.52个都要高出许多。
最后是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交通、电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衡量城市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交通运输方面,各地均形成水、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区内外联系十分方便。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沈-大、京-津-唐、济-青、沪-宁-杭、穗-深、穗-珠等高速和准高速公路已建和在建中,水运得到了加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港口,航空、电讯都有较大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