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Seventies"
七十年代以后"
1.
This paper made a case study of the short story Fathers Visit by WEI Wei,analyzing the estrang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nties" and their elders as well as the embarrassing condition they are in trapped between "escape" and "wait".
本文以魏微的短篇小说《父亲来访》做个案研究,分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与父辈间的隔膜关系以及他们在"逃离"与"等待"的夹缝中的尴尬处境。
2)  Qishiyi
七十一
1.
On Qishiyi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His Not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清人七十一与《西域闻见录》
3)  Confucius 72 disciples
七十子
4)  the seventies
七十年代
5)  the "72 guilds"
七十二行
1.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Association, the “72 guilds” were still activ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events, acting as a merchants combination whose status was equal to that of the Guangzhou General Merchants Association and often challenged its authority.
清末文献提到的广州的七十二行,往往是指广州各商业、手工业行会的联合体。
6)  seventy years
七十年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白朴(1226~1306以后)
      元代杂剧作家。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父白华,金哀宗时任枢密院判官。白朴8岁时,汴京(今开封)陷于蒙古军队,母亲张氏遭难,白华已随金哀宗出奔归德(今河南商丘)。白朴由父执元好问挈带北渡黄河。元好问是金末著名诗人,白朴自幼受到他的鞠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白华北归以后,父子长期居处于滹阳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带,依附当时在蒙古王朝任真定、大名、河间、济南、东平五路万户的史天泽。元世祖中统年间,史天泽曾向朝廷举荐白朴,白朴再三逊谢,没有出仕。他在青壮年时期,曾漫游大都(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一带)、寿春(今安徽寿县)、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50岁以后,曾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度过3年窘困的岁月。55岁时,徙居建康(今南京)。此后,还到维扬(今扬州)、杭州一带游历过。白朴的儿子白镛曾在元朝做官,白朴死后被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
  
  白朴词作中有几首赠杂剧演员天然秀等人的作品,与杂剧作家李文蔚等唱和。据《录鬼簿》等文献记载,白朴作有杂剧16种,现存《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均有多种刊本;仅留曲词残文的有《韩翠蘋御水流红叶》和《李克用箭射双雕》。《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虽见于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著录,但据现存脉望馆钞校于小穀藏本,还不能确定为白朴的作品。
  
  白朴现存的两种作品,都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墙头马上》故事来源于唐代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宋金杂剧、院本中有《裴少俊伊州》和《墙头马》,诸宫调有《井底引银瓶》,但都已佚失。此剧写李千金与裴尚书之子裴少俊相爱,私奔至裴家,在后花园同住7载,生下一儿一女,后被裴尚书驱赶回家;裴少俊中状元后,家团圆;裴尚书则受到李千金的一番奚落。《墙头马上》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她虽出身贵族,却率真、泼辣,敢作敢为,没有闺阁弱女的犹豫和软弱,裴少俊和裴尚书的性格也都比较鲜明。本剧富于喜剧性,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较成功。
  
  《梧桐雨》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包括长生殿庆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马嵬坡杨贵妃之死等情节,结束于唐明皇深秋雨夜哭奠杨贵妃。对《梧桐雨》的主题思想,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它与白居易《长恨歌》一样,是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它描写的是不以帝、妃主观愿望为转移的离合悲欢,借此评价唐明皇政治得失;也有的认为是批判唐明皇和杨贵妃。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了李、杨的爱情,又含蓄地批判了他们的骄奢淫逸。白朴在把《长恨歌》改编为《梧桐雨》时,根据自己的时代感受,加强了对李、杨骄奢淫逸的批判,这是对的。但他吸收前人作品中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的描写,就与对李、杨爱情的肯定形成了矛盾。《梧桐雨》的艺术风格同《墙头马上》不同,它主要通过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在第4折中,着力描写唐明皇内心世界:忆旧、伤逝、相思交织在一起,人物的心情和雨打梧桐凄凉萧瑟的氛围非常协调,构成一种诗剧的境界。剧中回旋着的那种由人世沧桑引出的感伤调子,同白朴词作中一再表现的兴亡之感有相通之处,这也是《梧桐雨》艺术描写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梧桐雨》对后世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白朴所著词集《天籁集》,是他生前手订,现只存清代刊本。所作散曲存有小令37支,套数4套,内容多为叹世、写景和歌唱男女恋情。文字清丽俊逸,小令更为雋永。
  
  法国著名汉学家 A.P.L. 巴赞撰有论文《梧桐雨》(La chute des feuilles du Ou-thong) ,载巴黎《亚洲杂志》(JournalAsiatique)1851年4、5月号,介绍了唐明皇与杨贵妃悲剧故事的内容。
  
  (本卷所收外文译本资料,皆系王丽娜整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