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oost pre regulator

Boost前置电路
1.
Boost pre regulato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correct power factor in variety of power supplies,which key technology is the control method of PWM.
针对 Boost前置电路调整功率因数时控制调制脉冲宽度问题 ,分析了功率因数条件 ,推导出 Boost电路的调整脉冲宽度函数 ,指出该函数恰与 Boost电路稳态工作条件近似 ,并讨论了电路理想条件、输出电压纹波、纹波电流和过零点畸变等相关问
2) BOOST circuit

BOOST电路
1.
For a clear near-field characterization quantitativ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f converter circuits,this paper appli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analyze a Boost circuit.
为了研究电力电子开关变换电路工作时近场的定量电磁干扰问题,文中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ANSYS软件(以Boost电路为例)通过变换电路的拓扑结构,针对不同的拓扑结构建立相应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电磁场分布情况及其近场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清晰的电磁场分布。
2.
In this paper, the self-similarity property of chaos signal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efficient of wavelet transform in different scal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signal of Boost circuit in chaotic state is studied by wavelet transform.
该文研究了混沌信号的自相似性及其不同尺度小波变换系数的特性,推导出计算混沌信号分形维数的多尺度计算方法,并对Boost电路混沌信号的分形维数进行了仿真计算,清楚刻画了其混沌吸引子的分形特性。
3.
A complete digital constant power supply is designed,which is based on dsPIC30F2020 and Boost circuit,using separated integral PID control arithmetic design.
介绍一款以dsPIC30F2020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Boost电路作为主电路、采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的全数字式恒流源的研制过程,并给出了该恒流源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控制流程图和实验结果。
3) APFC Boost converters

APFC Boost电路
4) Buck-Boost circuit

Buck-Boost电路
1.
By applying Buck-Boost circuit to AC voltage conversion, a solid-state transformer with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urns-ratio is proposed.
利用Buck-Boost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上可以在零到无穷大之间变化的特点,将Buck-Boost斩波电路应用于交流电压变换,提出了一种变比可以连续变化的固态变压器。
2.
The present thesis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gital control of the embedded processor(ARM) applied to the Buck-Boost circuit to regulate alternating current(AC).
本文重点研究了把ARM嵌入式处理器用于交流Buck-Boost电路中实现交流调压的数字控制问题,对Buck-Boost交流调压系统的构成、控制中采取的方式、控制策略和相关软、硬件进行了研究设计工作,并完成了原理性的验证。
3.
At first, Buck-boost circuit is detailed analyzed and derived strictly in the theory, and on the base, the current of the inductance and the output voltage are analyzed elaborately.
本文着重研究了Buck-boost电路在交流应用中的一些特性。
5) Boost converter

Boost电路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power syetem,the mechanism of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 and boost converter are introduced.
介绍了光伏电池的特性,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和Boost变换电路,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最大功率点控制策略,即将光伏电池和Boost电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检测负载功率的变化,来调整控制开关占空比,简化了系统。
6) pre-circuit

前置电路
1.
A new kind of pre-circuit for differential capacitance test is introduced,which is constructed by a switched circuit.
介绍了一种用于差分电容检测前置电路的开关电路,该电路使信号易于解调而能简化信号处理电路。
2.
The article have done a lot of experiments on GM counts by method of changing the resistance and signal-amplify-follower in the pre-circuit, obtained a great number of experimental data in different pre-circui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pre-circuit to the electrical and the radiation detectable properties of GM counts.
本文进行了大量GM计数管性能测试实验,通过改变前置电路中的电阻阻值、信号放大跟随器等方法,取得不同前置电路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来分析前置电路对计数管的电性能、辐射探测性能的影响。
3.
In this work, the results from test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 thin film sensor were reported and pre-circuit was designed.
本课题研制了一种可以嵌入服装中、对人体运动进行监测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并自行设计和制作了与之相匹配的前置电路。
补充资料:孔子(前552/前551~前479)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
家世生平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其父郰叔纥是著名勇士,为鲁国贵族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郰叔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士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孔子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力,却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理仓储)、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同时,孔子时时事事注意学习,"子入太庙,每事问"。郯国君主聘问鲁国时,与人谈及古代官制问题,"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师,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
公元前515年,鲁国政局突变,不甘心居于傀儡地位的鲁昭公发兵讨伐季氏,被季氏、孟氏、叔孙氏等三家联合击败而流亡齐国。但季氏等三家也并不另立国君,实际上权归三家,"政在大夫"的局面发展到顶点。孔子对此颇为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也在这年到达齐国。他曾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出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甚得景公赞赏,但终未得重用,仍回鲁国聚徒讲学。其后鲁国政局又变,卿大夫也变为傀儡,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形势。公元前 505年以后,季氏的家臣阳虎胁制季桓子,指挥三家,操纵鲁政,还曾打算招致孔子,却遭到孔子的委婉谢绝。后阳虎被季氏、孟氏打败流亡齐晋,季桓子重新掌权。季桓子以鲁君名义任命孔子为司寇,并以其弟子子路为季氏家宰。年过五十的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公元前 500年,鲁定公同齐景公在夹谷会晤,孔子被破格选拔为相,陪同出席。由于他保持警惕,并作了周密部署,使定公免遭劫持。虽未能改变鲁国长期以来的依附地位,却争取到齐国归还阳虎叛乱时投献的"汶阳之田",维护了鲁国的基本权益。公元前498年,为消除家臣叛乱的据点、削弱卿大夫的实力,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即拆毁季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和孟氏的成邑。但是孔子的这一主张却只被三家用来消除反对他们的家臣,改善其各自的统治地位,而使孔子加强鲁君权势的本意落空,他与三家的合作无法继续。约在此年,孔子离开鲁国。
孔子为了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他出门总带着拜见君主委质为臣需用的贽物,每到一国总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希望能有赏识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干一番事业。他曾非常自信地宣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是他在周游卫、宋、陈、蔡等国的十多年中,却从未得到这样的际遇,最好的也不过是以优厚的俸禄把他供养起来,装点门面,更多的时候则备受冷遇。有时甚至处于饥寒交迫,生命危险,狼狈不堪的境地。但是,无论生活安乐或困苦,都不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断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情知理想已无法实现,决心返回鲁国,终老于教育。这时他的一些弟子已在季氏手下任职,并取得了政绩。季康子便礼聘孔子返国,让他以政界元老、社会贤达的荣誉地位从事讲学并整理文化典籍。晚年的孔子被尊为"国老",有权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议论,个别重要的改革还特别事先征询他的意见,有时他也主动提出重大建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辞,弟子们更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为他守孝三年。孔子墓和故居从此相沿成为鲁国儒生讲习诗书礼乐的场所。
学术思想 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甚为不满,总想恢复西周盛世"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君主以身作则,控制租赋徭役以富民教民;臣民各尽职守,努力劳作以尊奉君主。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不过他斥责暴君苛政,关怀国计民生,却是出自衷心,并留下了深远影响。在孔子看来,君主和臣民间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不承认君主绝对的专制淫威,主张臣民有权选择君主。他认为,大臣对待国事应据理直言,对待君主过失不能盲目顺从,如果贪恋利禄而放弃这种职责是可耻的。并把礼,即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体制,作为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立于礼",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用仁这种伦理道德来充实作为社会准则的礼,使礼具有真情实感,而得到普遍的自觉遵守。他认为,仁是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与人相处一要真诚,二要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要克制私心,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即是"忠恕之道"。在这里所欲所不欲都得考虑到人我双方,不能只顾自己,但是否合理却仍以礼为标准,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因此,君主应谨严修身,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臣民,并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视作最高境界。因为这不仅在主观上有立人、达人的良好愿望,更重要的是客观上达到了施民、济众的实际成效,所以是孔子理想的政治局面。
在宗教思想方面,孔子相信天命,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所以宣传"知天命"、"畏天命"。但是,他更注重人事,强调"匹夫不可夺志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只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因此,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终身尽最大努力实践自己的信仰,绝不因个人的成败得失而动摇放弃。他"不语怪、力、乱、神",宣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实际上是对宗教活动持怀疑态度,表现为尊重理性而否定迷信。因而被墨家指斥说:"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悦"。其实质是保留传统宗教观念的形式而从社会意义上加以解释,"所重:民、食、丧、祭","使民如承大祭",着眼于这样可以造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良好社会影响。
教育事业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却在文化思想特别是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这便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可能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是愿意上进、虚心求学的,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
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即所谓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大约都曾是孔门讲学的材料。孔子自称"述而不作",真正由他亲手编写的著作恐怕是没有的。但是,广泛搜求这些典籍并传授给众多学生,使得濒临绝灭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而流传开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却也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家世生平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其父郰叔纥是著名勇士,为鲁国贵族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郰叔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士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孔子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力,却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理仓储)、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同时,孔子时时事事注意学习,"子入太庙,每事问"。郯国君主聘问鲁国时,与人谈及古代官制问题,"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师,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
公元前515年,鲁国政局突变,不甘心居于傀儡地位的鲁昭公发兵讨伐季氏,被季氏、孟氏、叔孙氏等三家联合击败而流亡齐国。但季氏等三家也并不另立国君,实际上权归三家,"政在大夫"的局面发展到顶点。孔子对此颇为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也在这年到达齐国。他曾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出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甚得景公赞赏,但终未得重用,仍回鲁国聚徒讲学。其后鲁国政局又变,卿大夫也变为傀儡,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形势。公元前 505年以后,季氏的家臣阳虎胁制季桓子,指挥三家,操纵鲁政,还曾打算招致孔子,却遭到孔子的委婉谢绝。后阳虎被季氏、孟氏打败流亡齐晋,季桓子重新掌权。季桓子以鲁君名义任命孔子为司寇,并以其弟子子路为季氏家宰。年过五十的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公元前 500年,鲁定公同齐景公在夹谷会晤,孔子被破格选拔为相,陪同出席。由于他保持警惕,并作了周密部署,使定公免遭劫持。虽未能改变鲁国长期以来的依附地位,却争取到齐国归还阳虎叛乱时投献的"汶阳之田",维护了鲁国的基本权益。公元前498年,为消除家臣叛乱的据点、削弱卿大夫的实力,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即拆毁季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和孟氏的成邑。但是孔子的这一主张却只被三家用来消除反对他们的家臣,改善其各自的统治地位,而使孔子加强鲁君权势的本意落空,他与三家的合作无法继续。约在此年,孔子离开鲁国。
孔子为了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他出门总带着拜见君主委质为臣需用的贽物,每到一国总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希望能有赏识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干一番事业。他曾非常自信地宣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是他在周游卫、宋、陈、蔡等国的十多年中,却从未得到这样的际遇,最好的也不过是以优厚的俸禄把他供养起来,装点门面,更多的时候则备受冷遇。有时甚至处于饥寒交迫,生命危险,狼狈不堪的境地。但是,无论生活安乐或困苦,都不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断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情知理想已无法实现,决心返回鲁国,终老于教育。这时他的一些弟子已在季氏手下任职,并取得了政绩。季康子便礼聘孔子返国,让他以政界元老、社会贤达的荣誉地位从事讲学并整理文化典籍。晚年的孔子被尊为"国老",有权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议论,个别重要的改革还特别事先征询他的意见,有时他也主动提出重大建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辞,弟子们更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为他守孝三年。孔子墓和故居从此相沿成为鲁国儒生讲习诗书礼乐的场所。
学术思想 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甚为不满,总想恢复西周盛世"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君主以身作则,控制租赋徭役以富民教民;臣民各尽职守,努力劳作以尊奉君主。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不过他斥责暴君苛政,关怀国计民生,却是出自衷心,并留下了深远影响。在孔子看来,君主和臣民间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不承认君主绝对的专制淫威,主张臣民有权选择君主。他认为,大臣对待国事应据理直言,对待君主过失不能盲目顺从,如果贪恋利禄而放弃这种职责是可耻的。并把礼,即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体制,作为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立于礼",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用仁这种伦理道德来充实作为社会准则的礼,使礼具有真情实感,而得到普遍的自觉遵守。他认为,仁是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与人相处一要真诚,二要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要克制私心,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即是"忠恕之道"。在这里所欲所不欲都得考虑到人我双方,不能只顾自己,但是否合理却仍以礼为标准,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因此,君主应谨严修身,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臣民,并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视作最高境界。因为这不仅在主观上有立人、达人的良好愿望,更重要的是客观上达到了施民、济众的实际成效,所以是孔子理想的政治局面。
在宗教思想方面,孔子相信天命,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所以宣传"知天命"、"畏天命"。但是,他更注重人事,强调"匹夫不可夺志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只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因此,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终身尽最大努力实践自己的信仰,绝不因个人的成败得失而动摇放弃。他"不语怪、力、乱、神",宣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实际上是对宗教活动持怀疑态度,表现为尊重理性而否定迷信。因而被墨家指斥说:"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悦"。其实质是保留传统宗教观念的形式而从社会意义上加以解释,"所重:民、食、丧、祭","使民如承大祭",着眼于这样可以造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良好社会影响。
教育事业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却在文化思想特别是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这便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可能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是愿意上进、虚心求学的,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
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即所谓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大约都曾是孔门讲学的材料。孔子自称"述而不作",真正由他亲手编写的著作恐怕是没有的。但是,广泛搜求这些典籍并传授给众多学生,使得濒临绝灭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而流传开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却也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