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全部零点
1)  all zeros
全部零点
1.
The fast and parallel Halley algorithm for finding all zeros of a polynomial;
求多项式全部零点的快速并行Halley算法
2.
Parallel Halley iteration method, based on circular arithmetic for finding all zeros of a polynomial, avoids troublesome circular extraction operation,and the approximation with error estimation of all zeros of a polynomial can be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it, and it has higher convergence rate , while it was synchronous parallel algorithm.
基于用圆盘算术求多项式全部零点的并行Halley迭代法虽然避免了颇为费事的圆盘开方运算 ,能同时求得多项式全部零点的带误差估计的近似值 ,并且具有很高的收敛速度 ,但它是同步并行算法。
3.
Based on the Halley circular iteration method,a fast Halley algorithm is constructed by circular arithmetic for finding all zeros of a polynomial,and the convergence has been establishe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as that for the Halley iteration method,the convergence rate of seventh order is obtained.
在Halley圆盘迭代法的基础上,用圆盘算术构造了一种求多项式全部零点的快速Halley算法,并在与Halley迭代法相同的条件下建立了它的收敛性定理,该算法取得了七阶收敛速度。
2)  all zeros of polynomial
多项式全部零点
3)  local linking at zero
零点局部环绕
1.
In this paper,periodic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non - autonomous second order Hamiltonian Systems have been studied under the local linking at zero and“nonquadrat- ic”condition,and the proof has been obtained by the local compact condition i.
此文则研究了非自制二阶Hamilton系统在零点局部环绕及“非二次”条件下周期解的存在性,并利用局部紧性条件(C)条件以及极大极小方法证明了其周期解的存在性。
4)  ignition component check
点火零部件检查
5)  ignition system component
点火系统零部件
6)  zeros of holomorphic function
全纯函数零点
补充资料:《全部知识学基础》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J.G.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构思于1793年,作者自称是他当时写作争取思想自由和辩护法国革命等政治论文的特别收获。开始撰写于1794年4月,1794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上半卷,1795年8月出版下半卷。1802年初,作者将本书与《知识学特征论纲》合并,在图宾根出一合订版,同时在莱比锡又单出一个修订版。1868年起先后有英、法、俄文等译本。1968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研究版,与《论知识学的概念》合订,由R.劳特和W.G.雅可布校编。
  
  《全部知识学基础》标志着费希特哲学思想发展上的转折:他对康德哲学不再只作通俗阐释,而开始进行根本改造。在书中他虽和I.康德一样反对所谓独断论,但明确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发展了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提出一个意识主体"自我",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统一说明知识以及世界和人生的最高原则,并由此构造其整个哲学体系。
  
  本书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总论全部知识的基本原则;第 2、3部分分别探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费希特从"自我"原则出发,认为知识的基本原则有三条:"自我设定自我本身",这是建立一切实在性的绝对无条件的原则,逻辑上的同一律就是以此为根据;"自我设定非我",这条只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否定性原则,是矛盾律的根据;"自我设定部分的非我与部分的自我相对立",这条限制性原则只在内容上是无条件的,是说明关联和区别的理由律的根据。关联和区别是互相依存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也互为条件。实质上分析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命题,其最终依据全在一个先验的自我。费希特认为当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从而对非我进行反思,就产生理论知识,反思不是对非我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应,依次分为直观、想象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等不同形态;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不依靠独立自存于自我之外的物自体的刺激,而纯属想象力的主动创造。费希特把实践视为自我为了规定非我而作的努力,自我出于本性既有势不可遏的自身力量感,又有因追求理想未能实现而生的强制感,后者表现为冲动,前者永恒要求采取行动;只有在规定非我的努力中两者才能得到统一,自我才能通过无止境的实践来争取超越理论知识制造的界限,以显示自身是自由的意志。
  
  费希特对他的哲学体系先后改写过多次,本书所以始终占有突出地位,主要因为它采用繁琐的分析,从逻辑命题里寻找自我。费希特指出,不管实际上是否有A,A=A总是对的。可见A=A的判断,其根据不在意识客体A,而在意识主体我,因为A=A并不肯定实际上有A,而我=我却表示实际上有我,判定我 =我的那个意识主体是一个能够无条件地设定实在的我的普遍的我,一个绝对的自我。
  
  这本书发表 5年之后,康德公开评论说,费希特想从纯形式的逻辑中提炼出实在的东西,只能是徒劳。而F.W.J.谢林和G.W.F.黑格尔,则深受本书的影响,经过吸取和批判,分别发展出各自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