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收入价格因素
1)  earning and price factor
收入价格因素
2)  Income Factor
收入因素
1.
Based on the Akerlof inverse choice model,analyzing the income factors,we can see the income factors can affect the consume preference and then change the consumers non-difference curve.
基于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引入收入因素对其分析,通过说明收入因素影响消费偏好,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建立一个有限次交易后最终达到非零均衡的部分逆向选择的基本模型,并着重从这一侧面,即收入因素的影响,分析为什么在中国劣质品市场会长期存在。
3)  price factor
价格因素
4)  ratio of income and price
收入价格比
5)  price/income ratio
价格/收入比
6)  Non-income Factors
非收入因素
补充资料:收入价格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按社会一般(平均)收入率形成的价格。是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特有的历史形式,是社会主义自治生产方式的均衡价格。
  
  构成 收入价格包括了生产该商品的平均物质消耗(mtp)和平均收入(pd)两部分。收入部分根据该部门全部物质生产因素和人的生产因素(ms+ni,nr),按照一般收入率(d′)计算,并落实到该部门生产的每个单位商品上。收入价格的计算公式是:
  
dc=mtp
dc=mtp+(ms+ni,nr)d′

  
  概念的提出 收入价格的概念是60年代初南斯拉夫经济学家M.科拉奇提出的。50年代末期,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经济实行收入制度,收入指商品的出售价格扣除商品生产的物质耗费后的差额。科拉奇认为收入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集体经营的基本动机。因此,自治生产单位劳动集体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关心不断增加自己的收入,并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收入。收入率作为劳动集体业务成果的综合指标,由实现的收入和平均投入的生产要素总量(物质资金ms和以货币表示的追加劳动ni,nr)的比例来表示,即:
  
  收入率是劳动集体作出基本生产决定的依据。由于不同部门生产要素的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部门收入率也不同。在竞争和生产要素自由转移的条件下,劳动者要求生活得越来越好的愿望作为基本动力,推动商品生产者从收入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收入率较高的部门。这种转移过程必然形成社会平均收入率。这个过程在客观上也就完成了商品价值到收入价格的转化。
  
  作用 按照收入价格出售商品必然引起国民收入在有关部门间的再分配,把收入合理地分成积累和消费两部分,保证一切生产部门相同的发展可能性。同时,通过收入价格可以把收入大量转移到生产要素有机构成高而周转一般较慢的部门,或者转移到新创造的价值量不足以保证大致相当的收入量来进行积累的部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
  
  

参考书目
   M.科拉奇、T.弗拉什卡利奇著,邵玉环等译:《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分析原理》,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M.Kora婞 & T.Vlaskali婞,Politickɑ ekonomijɑ-osnovi teorijske ɑnɑlize kɑpitɑlistickei socijɑlisticke robne proizvodnje,Rad., Beograd,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