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想象的物化
1)  Objectification of imagination
想象的物化
2)  Imagination of matter
物质的想象力
3)  never-never monsters
想象中的怪物
4)  visualized thoughts
形象化的思想
1.
By analyzing the plot structure of The Great Gatsby, the present paper holds that visualized thoughts replacing visualized characters dominate the plot development.
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情节结构,本文认为在《了》中,形象化的思想描写取代了形象化的人物刻画,主导了情节的发展。
5)  cultural imagination
文化想象
1.
Peasant, land and homeland feelings——On local complex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in SunoLi’s novels;
农民、土地与家园意识——论孙犁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文化想象
2.
This article,enlightened by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imagologi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based on the author 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ve stories in her novels,expounds the deep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implied in the image of Chinese Lover: the author s wandering betwe.
论题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文化想象理论及作家生活经历,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关系:1。
3.
An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in "European Concept" will be of help to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
文化想象是“欧洲观念”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层面,它建立在文化优越论的基础上,在“欧洲观念”的建构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  westernization imagination
"西化"想象
补充资料:活劳动与物化劳动
      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用劳动的一对范畴。前者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能动的劳动力,是劳动者加进生产过程的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后者亦称死劳动,又称过去劳动或对象化劳动,指保存在一个产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状态的劳动,是劳动的静止形式。
  
  基本内容  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总是活劳动按照预定目的消费生产资料,使之变成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为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定量的活劳动,这个量是由适应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工艺学规定的。没有活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不过是无用之物,因此,活劳动是使生产资料变成新的使用价值来保存和实现的唯一手段,体现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在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就是物化劳动,是活劳动赖以发挥作用的必要的物质条件。若就生产过程的结果而言,产品生产出来了,劳动从活动形式转入存在形式,转入物的形式。
  
  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作为新的劳动,不但物化成新的价值,还保存了原先存在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并将其转移到产品中去,马克思把活劳动这一作用称之为它的"自然恩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5页)。物化劳动是价值的实体,价值无论是商品形式还是货币形式都是一定量的物化劳动,区别仅在于,商品作为价值的物质载体,表明它物化了、积累了人类劳动,而在货币形式上,物化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至于商品的价值量,它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活劳动量,而不是劳动的物化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关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价值增殖过程。亦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推动的活劳动是雇佣劳动,它在一个工作日内包含着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两个部分。马克思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前,第23卷,第243页)。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颠倒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关系。工人是活劳动的承担者,而资本按概念规定是物化劳动,即积累起来的、死的劳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监督工人劳动,使工人的活劳动从属于他,并入同样属于他的各种形成产品的死劳动要素,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样资本家就把价值即过去的、物化的、死的劳动,变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变成资本。马克思说:"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4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化劳动统治活劳动,活劳动不过是物化劳动的一个有意识的器官,自行增殖的物化劳动与创造价值的活的劳动能力之间的对立,于是成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对立的真正的内容。
  
  由于商品的价值包含加入商品的过去劳动的时间和活劳动的时间,劳动生产力(率)提高的规律,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对资本主义来说,这一规律的适用范围,不是在活劳动一般得到节约的时候,而是在从活劳动中节约下来的有酬部分大于过去劳动的追加部分的时候。虽然剩余价值从而利润只能来自活劳动,来自可变资本的使用,但资本家仍然认为,活劳动是他的生产费用中最需要缩减到最低限度的要素。所以,基于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和资本竞争的压力,资本家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力图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也就是节约可变资本的支出,为此,资本家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使不变资本形式的物化劳动,通过驱使人数较少的雇佣工人追加相对少的有酬的活劳动,就能创造较多的剩余价值,保存并转移较多的旧价值。这样,必然会加剧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之间亦即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劳动生产力(率)提高的规律依然起作用,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以及物化劳动是价值的实体等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被资本主义颠倒了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关系,终于反归于正。生产资料作为物化的劳动,只是活劳动进行新的生产的手段,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有必要与可能以全社会为范围,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支配和运用生产资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