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1)  aquatic creature habitat environment
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2)  habitat [英]['hæbɪtæt]  [美]['hæbə'tæt]
栖息生境
1.
Study on the habitats of Rana chensinensis;
中国林蛙栖息生境的研究
3)  benthic environment
底栖生物环境
4)  habitat of living things
生物栖息地
5)  aquatic habitats
水生栖息地
1.
Effect of artificial step-pools on improving aquatic habitats and stream ecological in incised river channel;
人工阶梯-深潭改善下切河流水生栖息地及生态的作用
6)  habitat [英]['hæbɪtæt]  [美]['hæbə'tæt]
栖息环境
1.
A survey on species,number and habitats of waterfowls in Caohai of Dianchi Lake in Winter was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itinerary investigation and site observation from January to March in 2007.
2007年1~4月,采取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云南昆明滇池草海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
2.
Habitat change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Apis cerana cerana colony distribution among Wannan and Wanxi Dabie mountainous areas,Jianghuai area and Huaibei plain.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 ,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 。
补充资料: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测定高浓度污染物在短时期(一般不超过几天)内对水生生物所产生的急性毒作用,用以评价污染物毒性的实验方法。
  
  目的  通过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可以确定半数存活浓度(TLm)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并用来评价污染物的毒性大小和性质。此外,还可粗略了解毒物引起生物体中毒的症状和特点,以判断毒物的毒性强弱和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并为制定在环境中的毒物最大容许浓度提供基本数据。
  
  要求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的水生生物种类很多, 常用的是小型水生生物,主要是鱼(见毒性实验的鱼类)。另外,也有用浮游生物作急性毒性试验的,如中国常用的有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溞类,栅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等藻类。
  
  为了避免受试生物个体差异过于悬殊,应选择种属较纯,年龄、大小、体重差别不大,雌雄性别各半的动物。受试鱼一般采用体重轻于5克、体长短于7厘米的,最长的不超过最短的1.5倍。
  
  方法  将受试?闼婊肿椤C孔橹辽?10尾,要设置5个以上不同浓度的毒物组,另有一个对照组,毒物浓度应按对数浓度分级,包括使动物完全死亡和完全不死亡的浓度。
  
  试验前,受试动物要先在实验室内饲养7~10天,以观察其活动是否正常,去除有病的或畸形的。试验期间,对照组动物的死亡率应低于 5%。试验容器是用无毒的玻璃、聚乙烯、搪瓷等材料制成的,形状可为椭圆形或柱形。为了便于比较,试验时环境因素要恒定。例如稀释水要无毒,要预先脱氯,溶解氧要超过5ppm,pH值在6.5~8.5之间,水温对温水鱼为25℃,对冷水鱼为15℃,保持水质恒定。静水试验每天至少换一次试验溶液,每克体重的鱼平均要有2升的水。流水试验每 24小时要换入95%的新试液。
  
  急性毒性试验期间一般不喂食,从致毒开始就观察记录动物中毒表现,生理、生化变化和死亡情况,并将观察结果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用内插法或外推法求出动物的LC50或TLm、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浓度(LC100)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毒物浓度(LC0)即最大耐受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同受试动物的种属和稀释水的水质等因素有关。例如比较谷硫磷对蓝鳃鱼和金鱼的TLm值,蓝鳃鱼比金鱼高900倍。但是,金鱼对铜最敏感,而蓝鳃鱼对铜抗性较强。许多种重金属的毒性由于受稀释水的硬度和pH值的影响可相差两个数量级以上。一般硬度增加会使毒性减弱,而溶解氧降低会增加生物的生理负担,从而使毒性增强。水温对毒性的影响比较复杂,有些物质因升温而增加毒性,有些物质则因升温而降低毒性。
  
  发展历史  急性毒性试验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 750年中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就记载:"若有毒,其物即死",提出将动物放在有毒气的场所来作试验,以检查气体的毒性。西方最早关于用动物研究毒物毒性的论文发表于1809年(R.德莱尔和M.弗朗科伊斯)。1933年J.H.加德姆提出用对数转化法求半数致死浓度,此法至今仍在应用。40年代以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普遍施用,急性毒性试验逐渐被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克服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已开始使用离体器官和细胞作为试验材料,试图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参考书目
   G.E.Paget,Methods in Toxicology, F. A. Davis Co.,Philadelphia,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