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甘蔗栽培原种
1)  cultivated original species
甘蔗栽培原种
1.
Thirty-four sugarcane cultivated original species chosen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NNSGR(National Nursery of Sugarcane Germplasm Resources,Kaiyuan,China) were analyzed by spraying inoculation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resistance to Puccinia erianthi Padw.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4份甘蔗栽培原种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 erianthi Padw。
2)  cane cutter planter
甘蔗栽植机
3)  Sugarcane varieties
甘蔗品种
1.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balanced data in sugarcane varieties regional trial;
非平衡区域试验的甘蔗品种稳定性分析
2.
Effects of ethepho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ugarcane varieties;
乙烯利对不同甘蔗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3.
Study on freeze resistance of several sugarcane varieties;
几个自育甘蔗品种抗寒性测定
4)  Sugarcane variety
甘蔗品种
1.
Sugar Inversion of Sugarcane Variety after Harvesting and Its Rate of Sugar Inversion;
甘蔗品种砍收后蔗糖分转化及蔗糖转化率的建立
2.
The application of similarity-difference analysis and connection trend test for the sugarcane variety regional trial;
同异分析法及其联系势测验在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中的应用
5)  Sugarcane germplasm
甘蔗种质
1.
Appraisal on frost-resistance of sugarcane germplasms under natural frost;
自然霜冻后甘蔗种质耐霜性鉴定
2.
Study on cold endurance of sugarcane germplasm;
甘蔗种质耐寒性试验研究
6)  Sugarcane breeding
甘蔗育种
补充资料:中国甘蔗栽培史
      甘蔗有3个原始栽培种:中国种(又称竹蔗,Saccharum sinensis)、热带种 (S.officinarum)和印度种(S.barberi)。 中国是中国种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竹蔗及其野生种割手蜜(甜根子草,S.spontaneum)在北起秦岭、南至海南岛的地区内均有广泛分布。 公元前4世纪后期《楚辞·招魂》中提到"柘浆",公元前2世纪司马相如《子虚赋》有"诸柘"一词,"柘"和"诸柘"都是甘蔗的古称,说明中国很早已知食用蔗浆。甘蔗还有其他古称,如、、、藷蔗、竿蔗等,都是从甘蔗最早的利用形式──"咀咋"时的音义演化而来的。中国古代还用甘蔗作祭品,《太平御览》引东晋卢谌《祭法》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记载;范汪《祠制》中有初春祭祀用甘蔗的规定,也都反映出中国是最早利用甘蔗的国家之一。
  
  栽培的发展  中国的甘蔗栽培经历了从华南地区逐步向北推移的过程。汉代以前已推进到今湖南、湖北地区,到唐宋时代,甘蔗已分布于今广东、四川、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且已有商人进行运销;明、清时,甘蔗分布北进至今河南省汝南、郾城、许昌一带,范围更加广泛。
  
  关于中国古代甘蔗栽培技术,汉代以前缺乏具体记载。三国以后直至唐代主要栽培春植蔗,已能根据品种的特性,因地制宜地分别栽培于大田、园圃和山地,并已注意到良种的繁育和引种。宋元以后,随着甘蔗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甘蔗在农作物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栽培方法也更加进步。在耕作制度方面采用与谷类作物轮作为主的轮作制,有的地方种谷三年再回复种蔗,以恢复地力和抑制病虫害。种蔗土地强调"深耕"、"多耕"。选种强调"取节密者",以利多出芽。在灌溉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如元代《农桑辑要》提到栽蔗后必须浇水,但应以湿润根脉为度,不宜浇水过多,以免"渰没栽封",即要防止浇水过多,破坏土壤结构。到明代时,甘蔗栽培技术又有发展。如《天工开物》提到下种时应注意两芽左右平放,有利于出苗均匀;《番禺县志》述及棉花地套种甘蔗,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荫蔽地面,抑制杂草;《广东新语》介绍的用水浸种,待种苗萌芽后栽种,以及剥去老叶,使蔗田通风透光等经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加工利用的进步  至迟在战国时,已从直接用口咀嚼茎秆而吸饮其汁,发展到用简单工具榨取蔗浆,作饮料或用于烹调、解酒。以后进一步把蔗浆加工浓缩为"蔗饴"、"蔗饧"和"石蜜"。前两者仍属液态糖,后者已是固态糖。汉代《异物志》说石蜜"既凝,如冰,破如博其(应为博碁,即棋盘)",可知石蜜应是片糖之类的加工品。《西京杂记》曾述及"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说明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国已能生产"石蜜"。湖南省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有"唐(糖)一笥"的记载;出土的竹笥中也有"糖笥"木牌。当时的糖能贮放在竹笥中,说明应是固态蔗糖。
  
  关于砂(沙)糖的产生,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曾引茂德的话,认为"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自此中国方有沙糖"。此后谈论中国蔗糖历史者,多以此为据,认为中国蔗糖制造始于唐太宗时代,而制造技术则从当时外国摩揭陀传入。但另外也有文献可证,汉代已出现"沙糖"一词,东汉时引仲景曾用以调制"青木香丸"。南北朝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则有"取(蔗)汁为沙糖甚益人"的记载。均说明在唐太宗以前中国早有砂糖生产,可能是唐太宗时派人学习摩揭陀的先进制糖技术,使中国砂糖的质量得到了提高。白砂糖的记载,始见于《旧五代史》,《天工开物》则详细地记载了白糖的生产方法。
  
  冰糖又名糖冰或糖霜,宋代王灼《糖霜谱》认为冰糖的制造方法是唐大历年间由僧人邹某传授给遂宁蔗农的。宋代冰糖生产已很普遍,而以遂宁地区最为著名,生产的大块冰糖重达10~15千克。
  
  中国古代除用甘蔗制糖外,还用来酿酒、造醋、造纸、制香料等。《隋书·南蛮传》有赤土国"以甘蔗作酒"的记载。利用蔗渣造醋,见于《糖霜谱》中,说明这种利用方式至迟在12世纪以前已经产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