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cambarus clarkia Juvenile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幼虾
2) Procambarus clarkii
克氏原螯虾亲虾
1.
Preliminary Studies on Artificial Induction Breeding Parent Prawn of Procambarus clarkii;
为提高克氏原螯虾育苗过程中亲虾的成活率,利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食盐、聚维酮碘和溴氯海因对购进的亲虾进行消毒试验,结果表明:经上述5种常用药物浸泡消毒后,亲虾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5%、40%、5%、10%和15%,对亲虾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效果较好;为提高克氏原螯虾亲虾的抱卵率,采用盐水诱导、雌虾去单侧眼柄诱导、盐水诱导+雌虾去眼柄双重诱导3种不同人工诱导方式诱导亲虾,促使其性腺发育,试验结果显示,经3种诱导方式诱导的亲虾抱卵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0%、31%和39%,双重诱导的平均产卵率高于单因子诱导。
3) Procambarus clarkii
克氏原螯虾
1.
Effects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Zn~(2+) on Immunochemical Variation of Procambarus clarkii;
高浓度Zn~(2+)对克氏原螯虾几种免疫学相关指标的影响
2.
Reproductive Period of Procambarus clarkii in Wuhan Area;
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繁殖期的研究
3.
Effect of Temperature,pH and Salinity on Gill Na~+-K~+-ATPase Activity in Procambarus clarkii;
温度、pH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鳃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4) Procambrus clarkii
克氏原螯虾
1.
Studies on the Physio-ecology of Procambrus clarkii I. Standard Metabolism;
克氏原螯虾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I.标准代谢
2.
Effects of Temperature, Body Weight and Feeding on Metabolismon of Procambrus clarkii;
温度、体重及摄食状态对克氏原螯虾代谢的影响
3.
Studies on th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and asphyxiant point of the red swamp crawfish, Procambrus clarkii;
克氏原螯虾耗氧率及窒息点的研究
5) Procambarus clarkia
克氏原螯虾
1.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d,Pb and Cr in Procambarus clarkia tissues.;
三种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富集特征
2.
Study on the Tissue Specificity of SOD Isozyme in Procambarus clarkia;
克氏原螯虾SOD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3.
Compensatory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Index Change of Procambarus clarkia after Multi-periodic Starvation
多重周期饥饿后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
6) procambarus clarkii
克氏螯虾
1.
Probiotics and garlic meal as well as probiotics + garlic meal as substitutes for terramycin were added into the diets for procambarus clarkii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meat quality of procambarus clarkii.
用益生素、大蒜粉和"益生素+大蒜粉"替代土霉素添加到克氏螯虾日粮中,观察它们对克氏螯虾生长性能和虾肉品质的影响。
补充资料:掠虾亚纲
软甲纲的1亚纲。全为海生。身体窄长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复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1对带柄的腹眼,眼柄着生于眼节上,第1触角自触角节生出,这两个体节在头部前端,能活动,与其他各类甲壳动物都不相同。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现存3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见于温带。大多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底穴居,但深虾蛄属最深可达952米。中国沿海均有,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80余种。
形态 以口虾蛄(见图)为例:头胸甲前缘中央有1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6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第1触角柄部细长,分3节,末端具3条触鞭,司触觉。第2触角柄部2节,上生有1条触鞭和1个长圆形鳞片。口器、大颚十分坚硬,分为臼齿部和切齿部,都有齿状突起,能切断和磨碎食物;大颚触须3节,不显著,有感觉作用。第1小颚小,原肢2节,其内缘具刺毛。第2小颚呈薄片状,由4节构成,内缘具密毛。这2对小颚能辅助大颚撕碎食物。胸部具8对附肢;前5对是颚足,后3对是步足(与十足目3对颚足、5对步足正好相反)。第1对颚足细长,末节末端平截并具刷状毛;第2颚足特别强大,末节(指节)侧扁,有6个尖齿,可与掌节的边缘凹槽部分吻合,为捕食和御敌利器,称为掠肢;第3至第5对颚足比第1对短,末端为小螯。这些附肢能将捕捉的食物送入口中。 5对颚足皆无外肢,但基部具圆片状的上肢。步足细弱无螯,原肢3节,下接内外肢,不适于爬行。雄性第3步足基部内侧有1对细长的交接棒。腹部前5腹节各有1对腹肢,由柄节和扁叶状的内外肢构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鳃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许多分枝的鳃丝。每一腹肢的内肢内侧有1个小内附肢,与相应另一侧的小内附肢相互连接,使1对腹肢联成整体,便于游泳。雄性第1对腹肢的内肢变形,成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握住雌体。腹部最后1对附肢为发达的尾肢;原肢1节,外肢2节,内肢1节,片状。原肢内侧有1强大的叉状刺突,称基突或双刺突,伸于内外肢之间。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敌。虾蛄类的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口经食道通入胃,后接肠道,纵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心脏呈长管状,从头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5腹节,心脏向两侧和前后伸出动脉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组织。雌性生殖孔成对多在第 6胸节的腹面开口,卵巢位于身体背部心脏的下方,怀卵时从头胸部向后伸展,经腹部直至尾节。雄性的1对生殖孔在胸部末节的腹面。头部第2触角基部的小颚腺为排泄器官。
习性 虾蛄多穴居。虾蛄科和琴虾蛄科的种类多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指虾蛄科多居于珊瑚礁的洞穴中。口足类为肉食性,捕食甲壳类、小形鱼类、软体动物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游泳能力强,行动十分迅速,能以掠肢追捕猎物。此类动物体能发声,虾蛄科种类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而发出声音,指虾蛄科种类以掠肢发出打击声。
雌性产卵后,将受精卵块抱在颚足之间。孵化后,幼体的形态与成体有很大差异,扁平而透明,肉质少,体轻,行漂浮生活,经多次蜕皮和一系列的变态后,才能变成母体的形状,并开始在海底生活。口足类的繁殖期在中国的黄渤海区为5~8月,在南海时期稍长。
分类 掠虾亚纲中仅有口足目一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Sculdidae)外,现生种分4个总科:深虾蛄总科(Bathysquilloidea),指虾蛄总科(Gonodaety-loidea),虾蛄总科(Squilloidea),琴虾蛄总科(Lysios-quilloidea)。
经济意义 虾蛄科、琴虾蛄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虾蛄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虾。另外,也可作为钓铒或肥料。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黄鱼、章鱼的饵料。数量最多的是口虾蛄,体长达15厘米,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最大,是重要经济种。
形态 以口虾蛄(见图)为例:头胸甲前缘中央有1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6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第1触角柄部细长,分3节,末端具3条触鞭,司触觉。第2触角柄部2节,上生有1条触鞭和1个长圆形鳞片。口器、大颚十分坚硬,分为臼齿部和切齿部,都有齿状突起,能切断和磨碎食物;大颚触须3节,不显著,有感觉作用。第1小颚小,原肢2节,其内缘具刺毛。第2小颚呈薄片状,由4节构成,内缘具密毛。这2对小颚能辅助大颚撕碎食物。胸部具8对附肢;前5对是颚足,后3对是步足(与十足目3对颚足、5对步足正好相反)。第1对颚足细长,末节末端平截并具刷状毛;第2颚足特别强大,末节(指节)侧扁,有6个尖齿,可与掌节的边缘凹槽部分吻合,为捕食和御敌利器,称为掠肢;第3至第5对颚足比第1对短,末端为小螯。这些附肢能将捕捉的食物送入口中。 5对颚足皆无外肢,但基部具圆片状的上肢。步足细弱无螯,原肢3节,下接内外肢,不适于爬行。雄性第3步足基部内侧有1对细长的交接棒。腹部前5腹节各有1对腹肢,由柄节和扁叶状的内外肢构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鳃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许多分枝的鳃丝。每一腹肢的内肢内侧有1个小内附肢,与相应另一侧的小内附肢相互连接,使1对腹肢联成整体,便于游泳。雄性第1对腹肢的内肢变形,成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握住雌体。腹部最后1对附肢为发达的尾肢;原肢1节,外肢2节,内肢1节,片状。原肢内侧有1强大的叉状刺突,称基突或双刺突,伸于内外肢之间。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敌。虾蛄类的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口经食道通入胃,后接肠道,纵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心脏呈长管状,从头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5腹节,心脏向两侧和前后伸出动脉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组织。雌性生殖孔成对多在第 6胸节的腹面开口,卵巢位于身体背部心脏的下方,怀卵时从头胸部向后伸展,经腹部直至尾节。雄性的1对生殖孔在胸部末节的腹面。头部第2触角基部的小颚腺为排泄器官。
习性 虾蛄多穴居。虾蛄科和琴虾蛄科的种类多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指虾蛄科多居于珊瑚礁的洞穴中。口足类为肉食性,捕食甲壳类、小形鱼类、软体动物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游泳能力强,行动十分迅速,能以掠肢追捕猎物。此类动物体能发声,虾蛄科种类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而发出声音,指虾蛄科种类以掠肢发出打击声。
雌性产卵后,将受精卵块抱在颚足之间。孵化后,幼体的形态与成体有很大差异,扁平而透明,肉质少,体轻,行漂浮生活,经多次蜕皮和一系列的变态后,才能变成母体的形状,并开始在海底生活。口足类的繁殖期在中国的黄渤海区为5~8月,在南海时期稍长。
分类 掠虾亚纲中仅有口足目一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Sculdidae)外,现生种分4个总科:深虾蛄总科(Bathysquilloidea),指虾蛄总科(Gonodaety-loidea),虾蛄总科(Squilloidea),琴虾蛄总科(Lysios-quilloidea)。
经济意义 虾蛄科、琴虾蛄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虾蛄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虾。另外,也可作为钓铒或肥料。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黄鱼、章鱼的饵料。数量最多的是口虾蛄,体长达15厘米,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最大,是重要经济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