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age yield

饲草产量
1.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or mixture and harvest time on forage yield and quality of oat and pea under low soil nitrogen environment;
低氮环境下燕麦与箭筈豌豆间混作与刈割时间对饲草产量及质量特性的影响
2.
Two forage spring maize cultivars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of spring maize and its forage yield in this study.
选用2个饲用春玉米品种,设计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动态变化和饲草产量的影响。
2) forage mass

饲草量
1.
For a give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f forage mass is continues to increase without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digestibility as plant density increase, higher plant density would be desirable (unless lodging or some other factors limit produc.
在某一生产环境中 ,如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饲草量继续增加而消化率又不明显下降 ,并且不受倒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那么较高的种植密度是必
3) Local fodder

地产饲草料
4) Green forage grass quantity Square metre

青饲产量
5) Forage production system

饲草生产系统
补充资料:四翅滨藜:盐碱地优良饲草
四翅滨藜(AtriplexCanescens)又称灰毛滨藜,广布世界各大洲的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属藜科滨藜属,广泛用于牧场改良、防风固沙、盐碱地改造,是一种耐干旱、干冷、高寒,可以防风固沙、改造盐碱、改良牧场的饲料灌木。我国引进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等单位经过25年努力选育出的优秀改良品种。据区域性实验,它在三北地区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我国将在内蒙、宁夏、甘肃、青海及沿海盐碱荒滩进行引种栽培。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说,由于滨藜有良好的饲用价值,具耐旱和高产等特性,在干旱年份,如果种植了滨藜,牲畜就不会饿死。滨藜因有诸多的优点,已广泛引起世界各地的重视。
一、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
1.生物学特性四翅滨藜为旱生植物,喜光不耐阴。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至4米,是株高的几倍。四翅滨藜其子代分化明显。干有直立型、匍匐型,叶有常绿半常绿及大叶小叶型之分。
2.形态特征四翅滨藜高1至2米,枝条密集,干灰黄,嫩枝灰绿,叶互生条型或披针型,全缘,长1.6至6.8厘米。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灰绿粉粒较多,无明显主干,分枝多。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期5至7月。胞果有不规则果翅四枚,果翅为膜质。种子卵形,7月下旬挂果,9月下旬成熟,有后熟现象。
二、适应性及利用
1.耐干旱耐寒冷在年降雨400毫米以下,年平均气温5℃左右,极端低温—40℃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2.耐盐碱四翅藜是一种抗盐碱能力很强的树种,据试验观察,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一英亩(合6.07亩)四翅滨藜一年能从土壤中吸收一吨以上的盐分。在弃耕的盐碱地连种几年后,可改造成能种常规作物的良田,有的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
3.营养成分丰富四翅滨藜枝叶含粗蛋白29%以上,无氮浸出物达38.97%,还有积累硒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饲料质量。生物产量达每公顷15吨,尤其在冬春雪后枝叶不易被掩埋,从而提高了牧区抗灾的能力,人们称它为骆驼、牛、羊的“救命草”。
4.适生范围四翅滨藜不仅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尤其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荒漠、高原、盐碱荒滩上也能生长得很好。它早期生长快,能够提早郁闭。
三、发展前景
四翅滨藜综合利用性很强,其优点是许多树种都无法替代的。我国西北地区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牧场退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河北、北京、天津时遭沙尘暴危害。四翅滨藜在根治沙源、治理土地沙化、防风固沙方面是首选树种。四翅滨藜可用种子繁殖(发芽率很低),硬嫩枝扦插繁殖,每株苗一年可繁15株,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摘自《中国花卉报》2002/11/19)
一、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
1.生物学特性四翅滨藜为旱生植物,喜光不耐阴。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至4米,是株高的几倍。四翅滨藜其子代分化明显。干有直立型、匍匐型,叶有常绿半常绿及大叶小叶型之分。
2.形态特征四翅滨藜高1至2米,枝条密集,干灰黄,嫩枝灰绿,叶互生条型或披针型,全缘,长1.6至6.8厘米。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灰绿粉粒较多,无明显主干,分枝多。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期5至7月。胞果有不规则果翅四枚,果翅为膜质。种子卵形,7月下旬挂果,9月下旬成熟,有后熟现象。
二、适应性及利用
1.耐干旱耐寒冷在年降雨400毫米以下,年平均气温5℃左右,极端低温—40℃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2.耐盐碱四翅藜是一种抗盐碱能力很强的树种,据试验观察,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一英亩(合6.07亩)四翅滨藜一年能从土壤中吸收一吨以上的盐分。在弃耕的盐碱地连种几年后,可改造成能种常规作物的良田,有的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
3.营养成分丰富四翅滨藜枝叶含粗蛋白29%以上,无氮浸出物达38.97%,还有积累硒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饲料质量。生物产量达每公顷15吨,尤其在冬春雪后枝叶不易被掩埋,从而提高了牧区抗灾的能力,人们称它为骆驼、牛、羊的“救命草”。
4.适生范围四翅滨藜不仅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尤其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荒漠、高原、盐碱荒滩上也能生长得很好。它早期生长快,能够提早郁闭。
三、发展前景
四翅滨藜综合利用性很强,其优点是许多树种都无法替代的。我国西北地区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牧场退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河北、北京、天津时遭沙尘暴危害。四翅滨藜在根治沙源、治理土地沙化、防风固沙方面是首选树种。四翅滨藜可用种子繁殖(发芽率很低),硬嫩枝扦插繁殖,每株苗一年可繁15株,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摘自《中国花卉报》2002/11/1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