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hongli

崇礼
1.
A Discussion on the Stage of Liniviation and the Form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in Chongli Montainous Area;
崇礼山区岩石溶滤阶段及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机理
3) Lixian

礼县
1.
New material of Carboniferous conodonts from Lubanshi ,Lixian,West Qinling;

西秦岭礼县鲁班石一带石炭纪牙形刺新资料
4) Lixian county

礼县
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enozoic kamafugites from Lixian County, West Qinling;
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
Clinopyroxenes from Cenozoic kamafugites in Lixian County, West Qinling;

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的单斜辉石
3.
A lot of Cenozoic volcanic carbonatites in Baihe area of Li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outcroped in Cenozoic kamafugite.
甘肃礼县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中有大量火山喷发碳酸岩出露,本文对该区各种碳酸岩的地质产状、岩石特征、全岩化学及稀土、微量和C、O同位素地球化学进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碳酸岩属于一种高CaO低碱(Na_2O+K_2O)的火成碳酸岩,其化学成分与东非裂谷乌干达Fort Portal地区的碳酸岩相似。
5) ChongliChicheng

崇礼-赤城
6) Chong Li's Residence

崇礼住宅
补充资料:崇礼住宅
中国晚清四合院建筑群。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六条胡同内。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大学士崇礼的宅第。其后虽经几度转手,但主要格局尚无大变。当时栋宇华丽,仅逊于王府,号称"东城之冠"。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858平方米,宅院中有三条规整的中轴线,将宅第分成三路院落,内部互相连通。三面临街,正面开3座街门。此宅原有房300余间,现存126 间半。
东路(今63号院)现有三进院落,合瓦清水脊广亮大门一间,开在东南角巽位上,东边倒座房 1间,西边 8间。第一进院有正房 9间,明间为过道门。进门后由对面的两卷垂花门和廊庑组成第二进院。进垂花门即为内宅,由正房、厢房组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正房 3间,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 3间,硬山合瓦箍头脊,南面各带耳房一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相连接。此院北面原为花园。
中路前半部原为一座花园,有水池和水座。水座北边是五间大戏楼,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前出合瓦悬山顶抱厦三间。戏楼之后的院落有正房五间,该院东半部是一座叠石假山,上建六柱灰筒瓦圆攒尖顶凉亭 1座,小巧精致。后院有正房五间,原为祠堂,堂前现存牌坊门枕石 1对。
西路(今65号院)是一组四进四合院,规制小于东院,整个建筑可自成体系。大门影壁一座,院内有北房九间,应是外客厅。二进院有正房三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与前院的北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四隅由抄手廊相连接,此院应是内客厅。两厢房之外各自形成一个跨院。东跨院北房 3间,为两卷勾连搭式,带前廊后厦,室内的硬木槅扇上刻有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此房应是书斋。三进院的正门是一座两卷垂花门,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带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连接,形成一组大型四合院内宅。最后一进院落为十一间后罩房,它的西边有三间似为影堂之类的建筑。
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858平方米,宅院中有三条规整的中轴线,将宅第分成三路院落,内部互相连通。三面临街,正面开3座街门。此宅原有房300余间,现存126 间半。
东路(今63号院)现有三进院落,合瓦清水脊广亮大门一间,开在东南角巽位上,东边倒座房 1间,西边 8间。第一进院有正房 9间,明间为过道门。进门后由对面的两卷垂花门和廊庑组成第二进院。进垂花门即为内宅,由正房、厢房组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正房 3间,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 3间,硬山合瓦箍头脊,南面各带耳房一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相连接。此院北面原为花园。
中路前半部原为一座花园,有水池和水座。水座北边是五间大戏楼,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前出合瓦悬山顶抱厦三间。戏楼之后的院落有正房五间,该院东半部是一座叠石假山,上建六柱灰筒瓦圆攒尖顶凉亭 1座,小巧精致。后院有正房五间,原为祠堂,堂前现存牌坊门枕石 1对。
西路(今65号院)是一组四进四合院,规制小于东院,整个建筑可自成体系。大门影壁一座,院内有北房九间,应是外客厅。二进院有正房三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与前院的北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四隅由抄手廊相连接,此院应是内客厅。两厢房之外各自形成一个跨院。东跨院北房 3间,为两卷勾连搭式,带前廊后厦,室内的硬木槅扇上刻有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此房应是书斋。三进院的正门是一座两卷垂花门,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带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连接,形成一组大型四合院内宅。最后一进院落为十一间后罩房,它的西边有三间似为影堂之类的建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