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数量化理论(模型)Ⅰ
1)  quantification theory model-Ⅰ
数量化理论(模型)Ⅰ
2)  quantitative theory I
数量化理论Ⅰ
1.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of stand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118 sample plots,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ative theory I, the authors set up the predicting model of self-thinning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using ten qualitative factors and four quantitative factors which have much influence on forest self-thinning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收集了 1 1 8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林分生长和环境因子资料 ,用环境因子中 1 0个定性和 4个定量因子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 ,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预报模型。
2.
orientalis using quantitative theory I.
该文以北京山区优势针叶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立地因子对侧柏生长的影响。
3)  quantification theory I
数量化理论Ⅰ
1.
Application of quantification theory I to prediction of gas emission from No.5 seam of Tangshan Mine;
数量化理论Ⅰ在唐山矿5煤层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
2.
Took the quantification theory I as the modeling tool,worked out gas content predicting software by the use of Visual C++6.
分析了协庄矿11煤层已采区30个煤样的瓦斯含量及其等值线图,以数量化理论Ⅰ为建模工具,运用VisualC++6。
4)  Quantification Theory 1
Ⅰ类数量化理论
5)  quantification theoryⅠand Ⅲ
数量化理论Ⅰ和Ⅲ
6)  stability quantitative theory Ⅰ
稳健性数量化理论Ⅰ
1.
The paper introduces an improvement method for mineral resources quantitative prediction──stability quantitative theory Ⅰ.
在此基础上,证明了最优子集法可用于稳健性数量化理论Ⅰ的方程优化,解决了该方法的优选变量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算法。
补充资料: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因素的数学抽象。
  
  经济学家研究货币供给理论模型的目的,是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货币供给过程,概括货币供给决定因素,揭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影响其变动的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构造货币供给理论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取向不同,货币供给理论模型通常有"旧观点"模型(以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为代表)和"新观点"模型(以泰根模型为代表)之分。
  
  弗里德曼-施瓦茨 (Friedman-Schwartz)模型 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C为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负债,D为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总额,R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H为强力货币(基础货币)。该模型所设定的前提是:货币当局决定强力货币数量,商业银行从强力货币中吸收存款准备金及其所意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非银行部门从强力货币中吸收通货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由于货币当局所提供的强力货币数量是有限的,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部门,都只能在竞争的情况下获得强力货币。从这个前提出发,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是: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强力货币供给──商业银行的实际超额准备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所意愿保有的超额准备与其实际出现的超额准备发生差异──商业银行增加或减少投资、放款额──商业银行增加或减少存款货币的供应量。
  
  
  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M.弗里德曼和A.J.施瓦茨认为,如果假定存款-准备金比率(D/R)和存款-通货比率(D/C)为一常数,或它们的变动较为稳定,则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完全取决于强力货币;如果强力货币完全处在货币当局的控制之下,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就成为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
  
  泰根(Teigen)模型 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g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n为通货比率,s为定期存款比率,R*为中央银行收受的实际准备金来源,Rf为商业银行的自由准备金,r为市场利率,rd为再贴现率。这个理论模型表明,除了中央银行可控制的强力货币来源R*、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共同控制的自由准备金Rf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因素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而这些因素系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自主意愿所决定,并不能由中央银行来控制。因此,R.L.泰根认为,中央银行本身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行为变动共同决定的内生变量。
  
  两种模型的区别 大体上说,"旧观点"模型与"新观点"模型的区别有四:
  
  ①"旧观点"模型的货币定义建立在货币的交易职能基础之上,认为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才是货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不包括在货币项目之中,从而在模型中排除了其他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影响;"新观点"模型的货币定义系建立在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之上,充分注意到通货和商业银行存款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作用,从而在模型中隐含着其他金融资产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影响。
  
  ②"旧观点"模型是一种供给主宰模型,模型中始终隐含着一个假定前提:商业银行有能力供给多少存款,非银行部门就愿意接受多少存款;"新观点"模型则认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并不是单纯由商业银行决定的,而是由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部门共同决定的,在这种决定过程中,非银行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旧观点"模型通常撇开了利率因素在货币供应量决定中的作用,假定模型中有关行为参数不受利率因素的影响,与商业银行存款保持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新观点"模型则强调利率因素在货币供应量决定中的作用,认为模型中有关行为参数都要受利率因素的影响,它们与商业银行存款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④"旧观点"模型假定基础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以外独立决定的,不受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是一个单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新观点"模型则认为基础货币难以由中央银行单独决定,它与模型中其他变量有因果关联,从而是一个难以单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参考书目
   J.Tobin, Essɑys in Economics,Volum I:Mɑcroeconomic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Amsterdam,1971.
   M.Friedman & A.J.Schwartz,A Monetɑ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ɑtes,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196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