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格网式垄作
1)  ladder ridge cultivation
格网式垄作
2)  m type ridge pattern
M形垄垄作模式
3)  ridge culture
垄作
1.
Efeects of different ridge culture and mulch pattern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water consumption feature and maize yield;
不同垄作覆盖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耗水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
To research further function of maize by planting of ridge culture and straw mulch,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f soil and the farm microclimate.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的作用,综述了垄作覆盖栽培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水分、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作用,垄作覆盖能改善土壤形状和田间小气候,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产量。
3.
Aiming at the water resources waste of conventional flood irrigation,ridge culture combining with film mulching for spring wheat was applied in this paper.
针对传统灌溉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采用春小麦垄作结合地膜覆盖的方法,改传统耕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侧渗灌,设置垄沟比例为2。
4)  Ridge tillage
垄作
1.
Field observa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ridge tillage on the growth of rape in rainfed cropland;
垄作对旱作农田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2.
Combin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ridge tillage is a useful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temperature, spring drought and wind erosion.
把垄作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合,有可能解决东北高寒易旱区的低温、春旱、风蚀等问题。
3.
Ridge tillage is a kind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illage used frequently in the rainfed farmland of sandy areas.
垄作是沙区旱作农田常用的集水防风耕作技术。
5)  bed-planting
垄作
1.
Effect of bed-planting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wheat;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Mechanism of yield formation and decrease of winter wheat yield in bed-planting in rain-fed areas;
雨养旱作区垄作小麦减产原因初步分析
3.
The effects of bed-planting system o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the rhizospher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f,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three kinds of gluten wheat were studied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2003~2005.
2003~2005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三种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小麦根际土壤环境、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  raised-bed planting
垄作
1.
Preliminary study on raised-bed planting for common wheat after rice in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稻茬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初探
2.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uitable types of crop raised-bed planting for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il system.
综述了适宜不同类型区土地的垄作栽培模式,及垄作对土壤系统的改良、个体生长发育的促进和作物产量品质的提高等作用,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补充资料: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格丁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格丁根市,因英王乔治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

历史

始创

1734年时为英国国王及汉诺威大公的乔治二世决定委派其重臣冯·明希豪森在格丁根创办一所大学,旨在弘扬欧洲启蒙时代学术自由的理念,格丁根大学也因此一开欧洲大学学术自由之风气。大学创办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哲学、医学四大经典学科,尤以自然科学和法学为重。

18-19世纪

整个18世纪,格丁根大学因其极为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氛围而居于德国大学中心地位。到1812年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图书藏量25万册,被海内外认可的一所现代化大学。拿破仑曾于此研习法律,并言“格丁根是属于全欧洲的”。

格丁根大学初以法学闻名于世。18世纪德国著名国家法学大师皮特曾于此执教半个世纪,而吸引了大批学生求学,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梅特涅,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都是他的学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时,格丁根大学因几乎每年法学院注册的学生均占全校在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称为“法科大学”。而格丁根大学也因此成为18世纪德国公法学的麦加。

1837年发生了著名的“格丁根七君子事件”,格丁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对汉诺威国王废除宪法之举而被驱逐出格丁根大学,格林兄弟也在此列,这一事件反映出格丁根的知识份子对自由的热爱与捍卫宪法的勇气。此后,古斯塔夫·胡果和爱希霍恩于19世纪在此执教并成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先驱。19世纪末,创造“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著名民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此任教。

更让格丁根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被称为“最重要的数学家”的高斯就于18世纪任教于此并开创了格丁根学派。此后,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数、几何、数论和分析领域做出了贡献。到19世纪,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和克莱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前往格丁根,从而使德国格丁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到20世纪初,格丁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格丁根大学在全欧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

4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格丁根大学学习、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为物理和化学奖,其他为医学、和平及文学奖。不过因为大多数诺贝尔奖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的,其得主多已去世。在这半个世纪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位居世界大学第八位,创造了“格丁根诺贝尔奇迹”。此外,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联邦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及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均曾于格丁根大学学习法律。德国大诗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学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并编写了第一部德语词典。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此任教,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也先后求学于格丁根。

纳粹时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对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格丁根大学也因此受到致命重创,大批知名的犹太籍科学家和学者被迫离开格丁根,去往美国。世界科学的中心立刻从德国转向了美国。

现状

2005年格丁根大学的在册学生人数近2万5千人,其中包括大学生24,398人和博士生643人。教授420名,教研人员共3千多人。它所属的医药学校下设19个中心,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诊所。自从1980年以来,该大学已经根据不同学科成立了14个院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