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ltrastructure Mytilus edulis
超微结构贻贝
2) ultramicro-mussel shell powder
超微贻贝壳粉
3) ultrastructure
[英]['ʌltrə,strʌktʃə] [美]['ʌltrə,strʌktʃɚ]
超微结构
1.
Changes of ultrastructure in different part of venison during postmortem aging;
不同部位鹿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
2.
Effects of different freezing and thawing rate on water-holding capacity and ultrastructure of pork;
不同冻结和解冻速率对猪肉保水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3.
Effects of B[a]P on micro and ultrastructure of gill and digestive gland of Chlamys farreri;
苯并[a]芘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4) ultra-structure
超微结构
1.
Changes of ultra-structure and tenderness of duck meat under curing and cooking treatment;
鸭肉在加热和盐腌过程中嫩度和超微结构变化
2.
The effe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on hepatic ultra-structure changes in scalded rats at the early stage;
丹参对大鼠烫伤早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3.
Effects of infrasound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rat myocardium;
8 Hz、90 dB次声引起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相关机制的探讨
5) microstructure
[英]['maikrəu,strʌktʃə] [美]['maɪkro,strʌktʃɚ]
超微结构
1.
Effect of Ultra-High Pressure Processing(UHPP)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Bacillus subtilis;
超高压处理对枯草芽孢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2.
Effect of delay chilling on mea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Chinese Yellow crossbred bulls;
延迟冷却对牛肉品质及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3.
Study on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 of the mice liver with acute toxoplasmosis treated by Mandelic Acid(MA);
扁桃酸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病后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6) ultra structure
超微结构
1.
The effects of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vitamin C and vitamin E on the ultra structure of testis in alcohol-injured mice;
维生素C和E联合应用对酒精损伤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2.
It has been used to image the living cells and localize the cell surface ultra structure under nea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by perfect atomic resolution,was also utilized in the biological process,interactions between druggery and cells,wa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for the study of cell biology.
原子力显微镜(AFM),能够在接近生理条件下以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对活细胞进行表面成像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可以研究细胞的生物过程、细胞与药物之间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
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ultra structure of Pneumocystis carinii 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in lung tissue.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发育增殖过程及其在肺组织内的寄生情况,探讨其致病机制。
补充资料:贻贝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异柱目(Anisomyaria)贻贝科(Mytilidae)贻贝属。又名海红,干制品称淡菜。海产经济贝类,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海域的沿岸带,以英吉利海峡、北海、地中海、日本海及北美两岸数量较多,中国的黄海与渤海也有分布。
形态 贻贝贝壳中等大小,较薄,呈楔形,前端略尖,后端宽而圆,背缘呈弧形,腹部较直。壳长不及壳高的两倍。壳表面黑褐色,壳顶端常呈紫色;壳内面灰白色或淡蓝色。足丝淡褐色,细而软,端部扩大呈盘状。(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通常栖息于沿岸内湾海域,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左右数量较多,以足丝附着在岩礁、木桩、海港建筑物、浮标、船底及养殖筏架等物体上群集生活,附着后一般不再移动。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可自行脱掉足丝,转移到新的场所再行附着。耐温范围约0~28℃,栖息地海水比重范围为1.010~1.025,海水透明度要在0.5~1米以上,对污水的耐受能力较强。滤食性,主食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一般 1年可达性成熟。通常为雌雄异体,有性转换现象。雌体性腺橙黄色或橘红色,雄体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寒温带海域1年只有1个繁殖期;在暖温带则有春、秋2个繁殖期。卵生,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繁殖力较强,产卵量一次可达数十万到数千万粒。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幼虫进一步发育经过担轮期与面盘期各浮游生活阶段,最后变态转入底栖附着成为稚贝。从受精卵到稚贝的时间通常为4个星期左右。生长 1年壳长可达6厘米,2年8厘米,3年9.5厘米。
养殖 荷兰很早以前就采用海底播种方法养殖贻贝。这种方法管理简便,成本较低,但贻贝生长较慢,且易受敌害侵食。1235年法国开始在潮间带与低潮浅水区采用篱笆式养殖法,使贻贝脱离海底,生长较快,同时篱笆桩基部设有防止底栖水生动物爬到桩上的设施,可避免敌害侵袭。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用筏式养殖贻贝,不仅大大扩大了可养海区,更有效地防止了敌害,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贝的质量,从而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贻贝养殖主要分自然采苗(或人工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养殖用苗主要来源于自然采苗,即在贻贝繁殖季节选好采苗海区,设置浮筏,适时投放悬挂采苗器(附苗器),让海水中的贻贝幼虫变态后及时附上长大成苗,为养殖生产提供大量苗种。此法易受气候海况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每年附苗量丰歉不定。在自然苗源严重不足时,除从外地移苗外,可借助于人工育苗。养成方式可分为插桩式、底播式、篱笆式及筏式等。当今以筏式养成为先进,中国一般在养成海区设置延绳浮筏,将分包移至养成绳(1.5~2米长)上的贝苗,分挂在浮筏上养成(绳间距约 0.5米)。此外还可将贻贝与海带、紫菜等藻类套养或间养,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
贻贝分苗后经半年或 1年即可收获。收获时将成串的贻贝从养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装运鲜销或加工。
经济价值 贻贝主要供食用,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干肉含蛋白质59.1%,脂肪7.6%,碳水化合物13.4%,此外还有较多的钙、磷、铁与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鲜食外,可加工制成干品、罐头等食品。贝肉浆汁可提制贻贝油,为很好的调味品。贝壳可作贝雕工艺原料。贝壳料可制做肥料及配合饲料。据《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还有治疗虚痨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等症的功效。
形态 贻贝贝壳中等大小,较薄,呈楔形,前端略尖,后端宽而圆,背缘呈弧形,腹部较直。壳长不及壳高的两倍。壳表面黑褐色,壳顶端常呈紫色;壳内面灰白色或淡蓝色。足丝淡褐色,细而软,端部扩大呈盘状。(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通常栖息于沿岸内湾海域,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左右数量较多,以足丝附着在岩礁、木桩、海港建筑物、浮标、船底及养殖筏架等物体上群集生活,附着后一般不再移动。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可自行脱掉足丝,转移到新的场所再行附着。耐温范围约0~28℃,栖息地海水比重范围为1.010~1.025,海水透明度要在0.5~1米以上,对污水的耐受能力较强。滤食性,主食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一般 1年可达性成熟。通常为雌雄异体,有性转换现象。雌体性腺橙黄色或橘红色,雄体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寒温带海域1年只有1个繁殖期;在暖温带则有春、秋2个繁殖期。卵生,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繁殖力较强,产卵量一次可达数十万到数千万粒。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幼虫进一步发育经过担轮期与面盘期各浮游生活阶段,最后变态转入底栖附着成为稚贝。从受精卵到稚贝的时间通常为4个星期左右。生长 1年壳长可达6厘米,2年8厘米,3年9.5厘米。
养殖 荷兰很早以前就采用海底播种方法养殖贻贝。这种方法管理简便,成本较低,但贻贝生长较慢,且易受敌害侵食。1235年法国开始在潮间带与低潮浅水区采用篱笆式养殖法,使贻贝脱离海底,生长较快,同时篱笆桩基部设有防止底栖水生动物爬到桩上的设施,可避免敌害侵袭。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用筏式养殖贻贝,不仅大大扩大了可养海区,更有效地防止了敌害,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贝的质量,从而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贻贝养殖主要分自然采苗(或人工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养殖用苗主要来源于自然采苗,即在贻贝繁殖季节选好采苗海区,设置浮筏,适时投放悬挂采苗器(附苗器),让海水中的贻贝幼虫变态后及时附上长大成苗,为养殖生产提供大量苗种。此法易受气候海况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每年附苗量丰歉不定。在自然苗源严重不足时,除从外地移苗外,可借助于人工育苗。养成方式可分为插桩式、底播式、篱笆式及筏式等。当今以筏式养成为先进,中国一般在养成海区设置延绳浮筏,将分包移至养成绳(1.5~2米长)上的贝苗,分挂在浮筏上养成(绳间距约 0.5米)。此外还可将贻贝与海带、紫菜等藻类套养或间养,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
贻贝分苗后经半年或 1年即可收获。收获时将成串的贻贝从养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装运鲜销或加工。
经济价值 贻贝主要供食用,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干肉含蛋白质59.1%,脂肪7.6%,碳水化合物13.4%,此外还有较多的钙、磷、铁与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鲜食外,可加工制成干品、罐头等食品。贝肉浆汁可提制贻贝油,为很好的调味品。贝壳可作贝雕工艺原料。贝壳料可制做肥料及配合饲料。据《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还有治疗虚痨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等症的功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