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symbiotic nodulation and nitrogen fixation

共生结瘤固氮
4) intergrowth
[英]['intə(:)ɡrəuθ] [美]['ɪntɚ,ɡroθ]

共生结构
1.
Effects of doping on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intergrowth Bi_4Ti_3O_(12)-SrBi_4Ti_4O_(15) thin films;
添加剂对共生结构Bi_4Ti_3O_(12)-SrBi_4Ti_4O_(15)薄膜的性能及微结构的影响
2.
Both substitu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rgrowth a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enlarge the remnant polarization(2P_r) of the Bismuth layer-structured ferroelectrics(BLSFs).
掺杂与组构共生结构都是增大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LSFs)剩余极化(2Pr)的有效手段。
3.
Both substitu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rgrowth a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enlarge the remnant polarization(2Pr)of the Bismuth layer-structured ferroeleetrics(BLSFs).
掺杂与组构共生结构都是增大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LSFs)剩余极化(2P_r) 的有效手段。
5) intergrowth of crystals

结晶共生
6) common Nodulation Gene nodA

共同结瘤基因nodA
补充资料:根瘤菌结瘤因子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结瘤因子(nod factor)。Rhizobium、Bradyrhizobium和Azorhizobigm等三属的细菌能侵染豆科植物并形成根瘤。在根瘤形成过程中,共生伙伴之间首先需进行信号物质交换,植物分泌类黄酮到根际,类黄酮与Nod D蛋白结合,进而在转录水平调节其他结瘤基因的表达。这些nod基因的产物(Nod蛋白)控制根瘤菌产生一种胞外信号物质——脂寡聚糖。1995年在俄罗斯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固氮会议上,将LOS改名为LCO(lipochitin oligosaccharide;脂几丁寡糖)。LCO能引起宿主植物根毛变形、皮层细胞分裂及根瘤的形成,因此被定名为结瘤因子。它的被发现是近年来生物固氮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现已发现人工合成的LCO与天然提取物具有相同作用。LCO对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CAS号:
性质:又称结瘤因子(nod factor)。Rhizobium、Bradyrhizobium和Azorhizobigm等三属的细菌能侵染豆科植物并形成根瘤。在根瘤形成过程中,共生伙伴之间首先需进行信号物质交换,植物分泌类黄酮到根际,类黄酮与Nod D蛋白结合,进而在转录水平调节其他结瘤基因的表达。这些nod基因的产物(Nod蛋白)控制根瘤菌产生一种胞外信号物质——脂寡聚糖。1995年在俄罗斯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固氮会议上,将LOS改名为LCO(lipochitin oligosaccharide;脂几丁寡糖)。LCO能引起宿主植物根毛变形、皮层细胞分裂及根瘤的形成,因此被定名为结瘤因子。它的被发现是近年来生物固氮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现已发现人工合成的LCO与天然提取物具有相同作用。LCO对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