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电荷屏蔽效应
1)  charge screen effect
电荷屏蔽效应
2)  electron screening
电荷屏蔽
1.
Effect of electron screening on the prompt explosion energy for type Ⅱ supernova;
电荷屏蔽对Ⅱ型超新星瞬时爆发能量的影响
2.
Two kinds of computing methods about electron screening energy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对两种计算电荷屏蔽能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密度很小的时候,二者差别不大,但是随着密度的增加,二者却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差异。
3.
The effect of electron screening on thermonuclear reaction in high magnetic fields is discussed.
讨论了强磁场下 ,电荷屏蔽对热核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相对低的密度下 (ρ/ μe~ 10 5mol·cm-3) ,强磁场 (~ 10 13G)使得电荷屏蔽势能增加 ;增加的屏蔽势对CNO循环中氢燃烧阶段14 N的质子俘获反应有明显的意义 ,但对其它热核反应 ,强磁场没有多大影
3)  Shielding charge
屏蔽电荷
4)  potential shielding effect
电势屏蔽效应
5)  electron screening effects
电子屏蔽效应
1.
Electron Screening Effects in Fusion Reactions at Low Energies;
低能聚变反应中的电子屏蔽效应
2.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electron screening effects in charged-particle induced reactions at energies of astrophysical interest are summarized briefly.
简要介绍了天体物理感兴趣能区带电粒子核反应中的电子屏蔽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6)  electrostatic screening effect
静电屏蔽效应
1.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electron screening effects in charged-particle induced reactions at energies of astrophysical interest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n the electrostatic screening effects in the thermonuclear reactions in stellar plasma are also summarized briefly.
系统地评述了天体物理感兴趣能区带电粒子核反应中电子屏蔽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的进展 ,简要地介绍了恒星热核反应中等离子体静电屏蔽效应理论探讨的概况 。
2.
We discuss electrostatic screening effect by applying the classic electromagnetism theory combined with energy band theory,considering electrostatic screening effect as electrostatic field screening effect,instead of th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i.
运用经典电磁学理论结合能带论的方法讨论了静电屏蔽效应,认为静电屏蔽效应是静电场屏蔽效应,而不是静电势即静电能量的屏蔽效应。
补充资料:屏蔽效应
      多电子原子中核电荷(见原子核)对某一电子的吸引作用,部分地被其他电子对该电子的排斥作用相抵消的效应。氢原子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1,不存在其他电子的作用,这个电子的能量为:
  En=-2.17×10-21/n2
  (kJ)
  式中n为主量子数。
  
  在多电子原子中,对于某电子而言,由于其他电子对它的斥力,核对它的引力减弱了。如锂原子的核电荷为3,核外第1层有2个电子,第2层有1个电子,后一个电子因受前2个电子的斥力,所受"净引力"减弱了。
  
  屏蔽效应可表示为:
  Z*=Z-σ式中Z*为有效核电荷数;Z为核电荷;σ为屏蔽常数,它表示因电子间斥力被屏蔽掉的部分核电荷,因此原子内某电子的能量为:
  En=-2.17×10-21(Z-σ)2/n2
  (kJ)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J.C.斯莱特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计算屏蔽常数的规则:
  
  ① 把原子中的电子写成以下几组:(1s)、(2s2p)、(3s3p)、(3d)、(4s4p)、(4d)、(4f)、...等。
  
  ② 处于右边的电子对左边各组电子不起屏蔽作用,即σ=0。
  
  ③ (nsnp)相互间的屏蔽常数σ=0.35,对于1s,σ=0.30。
  
  ④ (n-1)层电子对ns、np层电子屏蔽的σ=0.85。
  
  ⑤ (n-2)层及更里层电子对 n层电子的屏蔽是完全的,即σ=1.00。
  
  ⑥ 处于左边各组电子对nd、nf的屏蔽常数σ=1.00。
  
  根据这些规则就能求得有效核电荷。如氮的核外有7个电子(1s)2(2s2p)5,则得:
  σ=(2×0.85)+(4×0.35)=3.10
  Z*=7-3.10=3.9即氮原子中对(2s2p)上某电子的有效核电荷为 3.9。又如钒的核外电子为:(1s)2(2s2p)8(3s3p)8(3d)3(4s)2。对4s的屏蔽:
  σ=(10×1.00)+(11×0.85)+0.35=19.7
  Z*=23-19.7=3.3
  即
  
  
  
  s、p对核电荷屏蔽强于d、f,与s、p电子云径向分布离核较近有关;从另一方面看,nsnp电子受(n-1)层电子屏蔽不完全。
  
  按斯莱特规则计算得到的Z*,虽不够精确,却有助于对原子体积和电负性等的理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