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交易信誉
1)  transaction reputation
交易信誉
1.
Peers transaction reput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reputation were definitely distinguished.
明确区分了交易信誉和推荐信誉,不是简单地将交易信誉迭代作为推荐信誉,而是通过推荐偏移量来计算推荐信誉,并通过动态平衡自身历史经验和他人推荐信誉来计算节点的综合信任值,最后给出了模型的实现协议及仿真实验。
2)  transaction trust
交易信任
1.
Research into dynamic control scheme in transaction trust model in electronic commerce;
电子商务交易信任动态控制管理方法
3)  informed trading
信息交易
1.
Research on probability of informed trading in order driven market;
指令驱动市场中的信息交易概率研究
4)  Credit transaction
信用交易
1.
Optimization of credit transaction regulation is essential to mitigate risks and ensure market integrity.
完善信用交易监管,是防范风险、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2.
Credit Transaction is one of the transaction measures which is widely used by the mature securities market.
信用交易是成熟证券市场普遍采用的一种交易方式和制度。
5)  honest trade
诚信交易
1.
Since simple feedback mechanism cannot promote honest trade,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incentive mechanism,named Register Deposit and Trade Security Deposit Mechanism,which helps to manage online markets.
激励参与方在网上交易中诚信交易非常必要,而现有的简单反馈机制难以实现激励诚信交易的功能。
6)  margin trading
信用交易
1.
Risk control in margin trading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margin trading.
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控制是关系到信用交易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内容。
补充资料: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


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


  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为削弱竞争对手,谋取不正当利益,用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恶意低毁商业对手的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的行为。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构成要件:①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是由经营者自己直接实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但有的经营者自己不直接实施,而是利用他人实施这种行为。他人,包括其他同业经营者、非同业经营者、非经营者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他人如果与经营者之间就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有过共谋,在主观上与经营者有共同故意,就应与经营者一起承担法律责任。两个和两个以上经营者共同实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行为,构成共同损害,应承担连带法律责任。②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是明知故意的。即行为人有明显而确实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给自己谋求市场竞争优势。过失不构成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的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但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③侵害的客体是特定经营者的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特定经营者指行为人的竞争对手。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属于民法规定的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和荣誉权,是从商业角度对经营者的能力、品德或商品质量的积极评价。商业信誉是社会对经营者的评价,包括对经营者的能力、品德、商品信誉等多方面的积极反映。商品信誉是社会对商品品质、特点的积极评价。商业信誉包括商品信誉,商品信誉往往也体现了商业信誉。由于人们往往根据商品信誉选择商品,所以商品信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④在客观方面有捏造、散布虚伪事实,贬低、低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的行为,并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捏造虚伪事实,即故意编造不利于竞争对手的,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不符的虚假事实,包括无中生有和恶意歪曲。散布虚伪事实,即以各种方式使他人知晓其捏造的虚伪事实。只要这种行为有给竞争对手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即使未造成后果,也构成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的行为。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信誉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清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都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信誉行为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禁止。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以竞争为目的,故意制造或散布、传播、低毁、贬低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除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外,还可追究其刑事责任。日本《防止不正当竞争法》规定:陈述虚假事实,妨碍有竞争关系的他人在营业上的信用,或者散布这种虚假事实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害人可以请求制止,法院可以依受害人的请求,命令赔偿损害并恢复营业信用,同时判处3年以下惩役或20万日元以下罚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