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band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s
L波段电离层闪烁
1.
2005) from GPS scintillation monitor at CSSAR Hainan station, 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for L-band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s over Hainan region in the fall phase of solar cycle has been performed.
利用空间中心海南台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2003年7月到2005年6月两年间的观测资料,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表明: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在春秋分附近出现的时间最早,集中出现于22LT左右,在冬季出现一定的时间延迟,在夏季出现的时间最晚,主要出现在午夜附近;闪烁的频率和强度春秋季明显增大,在冬季和夏季明显减小;闪烁主要发生于磁静日期间,这种情形主要集中于春秋分附近;电离层闪烁也可能发生于磁扰/暴期间,这种情形多发生于夏季和冬季期间。
2)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电离层闪烁
1.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real-time GPS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monitoring system;
GPS电离层闪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
Contrastive analysis for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morphology over Kunming and Haikou station
昆明站电离层闪烁形态与海口站的对比分析
3.
In this paper,we analyze the reason of unstable signal intensity,increased burst bit errors and high transmit BER during the marine communication missions,and propose that the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has some influenc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HSD transmission.
提出了电离层闪烁对海事卫星HSD传输性能存在一定影响的意见。
3) radio scintillation
电波闪烁
5) voltage ripple and flicker
电压波动和闪烁
1.
dn the EMC fiel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for the harmonic current, voltage ripple and flicker test, which are produced by electronic equipments.
在电磁兼容领域中为了保障由电子产品产生的谐波电流、电压波动和闪烁测试系统的准确度,需要对测试系统进行校准。
6) range glint
距离闪烁
1.
In this paper,the range glint is analyzed in theory through the model of sample ratio established,and then its physical essence is also expatiated using echo spectrum aberration.
本文通过所建立的采样比率模型对多目标的距离闪烁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回波频谱畸变的角度解释了其物理本质。
补充资料:电离层
| 电离层 ionosphere 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除 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电离层结构,有待进一步探测研究。 研究简史 为解释地磁场的变化,19世纪时,C.F.高斯和开尔文等提出高空存在导电层的设想。1924年,Sir E.V.阿普尔顿等通过对无线电波回波的接收,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R.A.沃森-瓦特于1926年首先提出“电离层 ”这一名称。1925年,G.布雷特和M.A.图夫发明的电离层垂直探测仪,是地面探测电离层的基本设备,为后来积累了大量的实测资料,为电离层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首次在V-2火箭上安装朗缪尔探针直接探测电离层,开创了直接探测的先例。1925 ~ 1932年,阿普尔顿和D.R.哈特里等人创立的磁离子理论,为研究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1931年,S.查普曼提出电离层形成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电离层的研究。电离层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短波通信的发展。 电离层的形成 地球高层大气的分子和原子,在太阳紫外线、Χ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形成等离子体区域即电离层。电离层从宏观上呈现中性。电离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而电子密度达到平衡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电子生成率和电子消失率。电子生成率是指中性气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发生电离,在单位体积内每秒钟所产生的电子数。电子消失率是指当不考虑电子的漂移运动时,单位体积内每秒钟所消失的电子数。带电粒子通过碰撞等过程又产生复合,使电子和离子的数目减少;带电粒子的漂移和其他运动也可使电子或离子密度发生变化。 电离层结构 可用电离层特性参量电子密度、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温度等的空间分布来表征。但其研究主要是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电子密度(或称电子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变化与各高度上大气成分、大气密度以及太阳辐射通量等因素有关。 电离层在垂直方向上呈分层结构,一般划分为D层 、 E层和F层,F层又分为F1 层和F2层。最大电子密度约为106厘米-3,大约位于300千米高度附近。除正规层次外,电离层区域还存在不均匀结构,如偶发E层(Es)和扩展F。偶发E层较常见,是出现于E层区域的不均匀结构。厚度从几百米至一二千米,水平延伸一般为0.1~10千米,高度大约在110千米处,最大电子密度可达106厘米-3。扩展F是一种出现于F层的不均匀结构,在赤道地区,常沿地磁方向延伸,分布于250~1000千米或更高的电离层区域。 电离层分层结构只是电离层状态的理想描述,实际上电离层总是随纬度、经度呈现复杂的空间变化,并且具有昼夜、季节、年、太阳黑子周等变化。由于电离层各层的化学结构、热结构不同,各层的形态变化也不尽相同。
电离层骚扰 太阳扰动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对电离层正常状态的显著偏离。太阳扰动引起的电离层骚扰主要有电离层突然骚扰、电离层暴、极盖吸收、极光带吸收等。人为因素如核爆炸、大功率发射机对电离层加热也能引起电离层骚扰。电离层骚扰对无线电波传播会产生严重影响。①电离层突然骚扰。太阳色球在耀斑爆发期间发出强烈的紫外线和Χ射线辐射 ,使 D 层的电子密度突然增大 ,对通讯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中断。突然骚扰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至几小时。②电离层暴。F2层状态的异常变化。③极盖吸收。在强烈的太阳耀斑爆发时,由太阳喷射出来的高能质子流沿地磁力线沉降到极盖区上空,使 D 层的电离急剧增大,以至通过该区的无线电波被强烈吸收,常造成无线电通讯中断。 ④ 极光带吸收。来自太阳扰动区的高能电子和质子沉降到极区上空,使极光带低电离层的电离增强,以至通过该区域的电磁波被强烈吸收。极光带吸收甚至使电波讯号中断。 电离层和电波传播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无线电通讯、广播、无线电导航、雷达定位等。受电离层影响的波段从极低频(ELF) 直至甚高频(VHF),但影响最大的是中波和短波段。电离层作为一种传播介质使电波受折射、反射、散射并被吸收而损失部分能量于传播介质中。3~ 30兆赫为短波段,它是实现电离层远距离通讯和广播的最适当波段,在正常的电离层状态下,它正好对应于最低可用频率和最高可用频率之间。但由于多径效应,信号衰落较大;电离层暴和电离层突然骚扰,对电离层通讯和广播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讯号中断。300千赫至3兆赫为中波段,广泛用于近距离通讯和广播。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