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ll mechanism
呼叫机制
2) call control
呼叫控制
1.
Research on Cal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oftswitch in Next Gerneration Network;
下一代网络NGN中软交换呼叫控制的研究
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all Control Module in Mobile Phone Software Platform;
手机软件平台中的呼叫控制模块的研究与开发
3.
The Research of WCDMA R4 Network Bearer Panel Call Control Method;
WCDMA R4网络承载面呼叫控制方法研究
4) Call Restricting
呼叫限制
1.
S1240 SPC digital exchanger can create a new restricting degree through adding "trees" and user groups as well as user-sourced call restricting JS based on two methods,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user call restricting,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realization.
本文介绍了S1240程控数字交换机通过增加"树"及用户组和通过用户源呼叫限制创建一个新的限制级别JSYH两种方法来实现用户呼叫限制功能。
5) call party handling
呼叫方控制
1.
The CPH(call party handling)proposed in 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recommendation for IN(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2 enables IN to influence two-party or multi-party calls,The method and model defined in CS-2(capability set 2) are analyzed in detail,some issues about CPH applications in the current network are discussed.
IN CS-2(智能网能力集2)标准中的呼叫方控制能力使智能网能控制稳定通话状态下的2方或多方呼叫,通过论述国际标准中利用CPH(呼叫方控制)进行呼叫控制的模式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在现有网络及开发条件下的实现方案,并以同振业务为例进行了分析。
2.
The CPH(call party handling) proposed in ITU-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recommendation for IN (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2 enables IN to influence two-party or multi-party calls,The method and model defined in CS-2(capability set 2) are analyzed in detail, some issues about CPH applications in the current network are discussed.
IN CS2(智能网能力集2)标准中的呼叫方控制能力使智能网能控制稳定通话状态下的2方或多方呼叫,通过论述国际标准中利用CPH(呼叫方控制)进行呼叫控制的模式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提出了在现有网络及开发条件下的实现方案,并以同振业务为例进行了分析。
6) PoC Call Control
PoC呼叫控制
补充资料:磁耦合机制和沙兹曼机制
解释太阳系角动量特殊分布的两种理论。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以上,但其角动量(动量矩)却只占太阳系总角动量的1%左右,而质量仅占0.2%的行星和卫星等天体,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左右。太阳系角动量的这种特殊分布,是太阳系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42年,阿尔文提出一种"磁耦合机制"。他认为,太阳通过它的磁场的作用,把角动量转移给周围的电离云,从而使由后者凝聚成的行星具有很大的角动量。他假定原始太阳有很强的偶极磁场,其磁力线延伸到电离云并随太阳转动。电离质点只能绕磁力线作螺旋运动,并且被磁力线带动着随太阳转动,因而从太阳获得角动量。太阳因把角动量转移给电离云,自转遂变慢了。
1962年,沙兹曼提出另一种通过磁场作用转移角动量的机制,称为沙兹曼机制。他认为,太阳(恒星)演化早期经历一个金牛座T型变星的时期,由于内部对流很强和自转较快,出现局部强磁场和比现今太阳耀斑强得多的磁活动,大规模地抛出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也随太阳磁场一起转动,直到抵达科里奥利力开始超过磁张力的临界距离处,它们一直从太阳获得角动量。由于临界距离达到恒星距离的量级,虽然抛出的物质只占太阳质量的很小一部分,但足以有效地把太阳的角动量转移走。沙兹曼也用此机制解释晚于F5型的恒星比早型星自转慢的观测事实。晚于F5型的恒星,都有很厚的对流区和很强的磁活动,通过抛出带电粒子转移掉角动量,自转因而变慢。然而早于F5型的恒星,没有很厚的对流区,没有损失角动量,因而自转较快。
1962年,沙兹曼提出另一种通过磁场作用转移角动量的机制,称为沙兹曼机制。他认为,太阳(恒星)演化早期经历一个金牛座T型变星的时期,由于内部对流很强和自转较快,出现局部强磁场和比现今太阳耀斑强得多的磁活动,大规模地抛出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也随太阳磁场一起转动,直到抵达科里奥利力开始超过磁张力的临界距离处,它们一直从太阳获得角动量。由于临界距离达到恒星距离的量级,虽然抛出的物质只占太阳质量的很小一部分,但足以有效地把太阳的角动量转移走。沙兹曼也用此机制解释晚于F5型的恒星比早型星自转慢的观测事实。晚于F5型的恒星,都有很厚的对流区和很强的磁活动,通过抛出带电粒子转移掉角动量,自转因而变慢。然而早于F5型的恒星,没有很厚的对流区,没有损失角动量,因而自转较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