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道家学说
1)  Taoism [英]['taʊɪzəm]  [美]['tau'ɪzəm]
道家学说
1.
This thesis first defines Collective Culture and Individual Culture which ar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al essence and finds that as the Chinese cultural theories for 2000 years,Confucianism belongs to Collective Culture and Taoism belongs to Individual Culture.
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
2)  various schools
各家学说
1.
DENG Tie taos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various school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f.
通过对邓铁涛教授从事各家学说教学与研究心得的梳理 ,介绍了邓老在仲景学说、东垣学说、叶 (天士 )吴 (鞠通 )学派、王清任学说等方面运用其相关理论、方药 ,以解决当代临床实际问题的实践与发
3)  Confucianism [英][kən'fju:ʃənizəm]  [美][kən'fjuʃə,nɪzṃ]
儒家学说
1.
The Explanation on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Ancient Confucianism——the existence and the method of being of music works;
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音乐存在论阐释——音乐作品的存在与存在方式
2.
An Exploration on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Traditional Idea of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nd Ethnic Related to Family;
儒家学说对传统婚育观念和家庭伦理关系影响探讨——兼论对儒学几个观念的理解和再释
3.
On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论儒家学说与现代企业文化
4)  Confucian doctrine
儒家学说
1.
A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doctrine is a historical existence;but its influence is in a diachronic form.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而儒家文化的影响则是一种历时的形态。
5)  Theory of the State
国家学说
1.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the State;
邓小平国家学说特点初探
2.
Thomas Hobbes is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modern western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to oppose the divine theory of the state.
在西方近代国家学说史上 ,霍布斯是第一个在国家问题上自觉反对神学国家学说的人。
6)  state theory
国家学说
1.
He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state theory,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他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和捍卫联系在一起,分别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资产阶级哲学和资产阶级宗教学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
补充资料:道家
道家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学派之一。该派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故名。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为诸子百家之一,最初被称为道德家(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道家创始人为老子,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老子首倡以道为世界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老子还认为,道是普遍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认为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政治、军事上以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为指导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强调“涤除玄览”的认识方法,主张“绝圣弃智”以“使民无知无欲”。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强调“道”虚无、神秘的属性,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主张“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当名”,并且认为道“无所不在”。庄子还把老子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诡辩论,主张“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他强调认识的相对性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矛盾性,并由此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庄子的社会伦理观发展了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一方面主张“安时而处顺”,完全顺从自然,另一方面又追求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至人”境界。老子和庄子一脉相承,形成了道家内部的老庄学派。道家老庄学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之学是道家又一重要流派。黄老之学吸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有的学者对于“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如《管子》发挥了老子“道之为物……其中有精”的思想,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淮南子·原道训》则认为“道”是包含着阴阳二气的统一物  。而有的学者仍把“道”视为“虚无”的本体。黄老之学的又一特点在于其政治思想,它以道家无为而治的传统观点为基础,融合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名家的刑名思想,提出了不同于老庄学派的无为政治的主张。黄老之学在汉初曾受统治者推崇而盛极一时,至汉武帝时渐衰。黄老学派的主要著作有《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诸篇和《淮南子》、《经法》等。
   道家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非官方儒学思想家如扬雄、王充、桓谭等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宋明理学虽以儒家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亦有所吸取。道家还对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