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ZhanGuoCe

战国策
1.
On the Achievements of Eloquence in ZhanGuoCe;

试论《战国策》的口才艺术成就
2.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hiji and Zhanguoce on Linguistics;

《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
3.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xt of Zhanguoce, have an research on synonym of monosyllabic notional words in Zhanguoce, including the conclusion and the disvrimination of them.
本文以《战国策》的语言材料为依据,对《战国策》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进行“求同”和“辨异”两方面的工作。
2) Zhan Guo Ce

战国策
1.
Treatise on the rhetoric of Zhan Guo Ce;

修辞视角下的《战国策》语言艺术
2.
Some Notes on Old Chinese——correcfion of the mistakes in the fully trans lat ed edition of 《Zhan Guo Ce》 published by Guizhou People′s Press;
古汉语札记——贵州版《战国策》全译本错误指正
3.
Samples of Interpretation Mistakes in Zhan Guo Ce Zhu Shi;

《战国策注释》训诂失误举例
3)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策
1.
Reviews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策》研究历史述评
2.
The Inflective Artistic Skills in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for Creating the Image of Su Qin;
《战国策》塑造苏秦形象的抑扬艺术技巧
4) ZhanGuoCe school

战国策派
1.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mes and thinking limitations,ZhanGuoCe school s political choice didn t completely coincide with their political concept.
由于时代的特点和战国策派学人认识的局限性,战国策派学人的政治选择与他们的政治理念有其不一致的地方,因此,世人大多认为战国策派的政治理念是主张集权政治,认为战国策派学人是典型的权威主义者。
2.
The article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 cultural views of Lin Tongji and Chen Quan,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Zhanguoce School in 1940s, and points out the interlinked identity of attitude in their culture views.
20世纪 4 0年代“战国策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林同济和陈铨文化观的共通之处在于一种态度的同一性。
5)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y

战略国策
6) the school of the warring-states strategy

战国策派
1.
The school of the Warring-states strategy is a cultural and academic group emerging in the "main rear area" in the early 1940s.
战国策派是四十年代初兴起于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学术团体,它以文艺抗战、学术建国为宗旨,提出了“战国时代重演”、“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等一系列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命题,而其以权力意志为基础、以培植民族意识为目的的文学创作、文艺思想在抗战时期更是独树一帜。
补充资料: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310541.htm>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85352.htm>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解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6708.htm>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152.htm>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7500.htm>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7127.htm>长沙26266.htm>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151774.htm>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563896.htm>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9278.htm>《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
东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齐策6卷
楚策4卷
赵策4卷
魏策4卷
韩策3卷
燕策3卷
宋卫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137615.htm>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3055.htm>司马迁的《10088.htm>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研究参考书目
•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庆祥,《战国策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统一书号:10093•701
• 王守谦,《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赵丕杰,《战国策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 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