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态势数据模型
1)  situation data model
态势数据模型
1.
The situation data model mainly researches these attributes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s of the situation data,and their storage means and organizing techniques.
基于对态势数据时空特征的分析,认为态势数据本质上是一种时空数据,态势数据模型是对态势数据的属性和时空特征及其存储组织方法的研究。
2)  temporal data model
时态数据模型
1.
Cadastral temporal data model based on boundary points
基于界址点的地籍时态数据模型
2.
And a temporal information model is proposed, in which mos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temporal data model and tempor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ode.
将时态应用分为完全时态应用、嵌入式时态应用和混合型时态应用3种模式,提出一种时态信息模型,重点讨论时态数据模型和时态知识表达模式,介绍典型时态信息系统"工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知识 数据处理模型。
3.
With a deeper development of databas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need of simple temporal data model be-comes more urgent in order to give advantages to temporal information expressing and processing.
随着数据库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需要简单高效的时态数据模型以方便时态信息的表示与处理。
3)  dynamic data model
动态数据模型
4)  Bitemporal concept data model
双时态数据模型
1.
BCMD (Bitemporal concept data model) is a type of bi-temporal data model, which can support both transaction time and valid time at the same time.
BCDM(Bitemporal concept data model)是一种同时支持事务时间和有效时间的双时态数据模型,该模型不仅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数据变迁情况,而且也记录了数据对象在数据库中的各种操作历史。
5)  modal data
模态数据
1.
Updating the existing structural 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measured modal data is very important in predicting the actual behaviors of the structure precisely.
在实际工程中,由有限元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通过试验获得的测量值之间往往存在偏差,为了能够精确预测结构的动力响应,依据测量模态数据修正存在的动力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2.
Integrant modal data are used to update a five-layer steel frame.
用部分测量模态数据对5层钢架结构进行模型修正,将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遗传-粒子群组合算法3种算法在该模型修正过程中的效率和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的全部四阶频率和振型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向目标值靠近,证明3种算法都能够有效修正模型,而且遗传-粒子群算法能在前期利用遗传算法进行高效全局搜索,后期利用粒子群算法进行细致局部搜索,与单独使用遗传算法或粒子群算法相比,组合算法效率和精度更高。
6)  mode of dynamic fuzzy data
动态模糊数据模型
补充资料: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中用以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数据模型包括数据库数据的结构部分、数据库数据的操作部分和数据库数据的约束条件。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目标类型的集合。目标类型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一般可分为两类:数据类型、数据类型之间的联系。数据类型如DBTG(数据库任务组)网状模型中的记录型、数据项,关系模型中的关系、域等。联系部分有DBTG网状模型中的系型等。数据操作部分是操作算符的集合,包括若干操作和推理规则,用以对目标类型的有效实例所组成的数据库进行操作。数据约束条件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约束条件可以按不同的原则划分为数据值的约束和数据间联系的约束;静态约束和动态约束;实体约束和实体间的参照约束等。
  
  概念的发展  随着数据库学科的发展,数据模型的概念也逐渐深入和完善。早期,一般把数据模型仅理解为数据结构。其后,在一些数据库系统中,则把数据模型归结为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配置、存取路径和完整性约束条件等四个方面。现代数据模型的概念,则认为数据结构只是数据模型的组成成分之一。数据的物理配置和存取路径是关于数据存储的概念,不属于数据模型的内容。此外,数据模型不仅应该提供数据表示的手段,还应该提供数据操作的类型和方法,因为数据库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因此,数据模型还包括数据操作部分。
  
  三种重要模型  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是三种重要的数据模型。这三种模型是按其数据结构而命名的。前两种采用格式化的结构。在这类结构中实体用记录型表示,而记录型抽象为图的顶点。记录型之间的联系抽象为顶点间的连接弧。整个数据结构与图相对应。对应于树形图的数据模型为层次模型;对应于网状图的数据模型为网状模型。关系模型为非格式化的结构,用单一的二维表的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之间的联系。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称为一个关系(见关系数据库)。
  
  格式化模型可以描述复杂的数据结构,用存取路径实现数据间的联系。从60年代后期以来,在各种计算机系统上建立了许多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成功地应用于数据处理。但这类系统具有以下缺点。首先是使用了许多与数据操作任务无关的概念,如DBTG系统中的系,用户必须按照存取路径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其次,不支持集合处理,即未提供一次处理多个记录的功能。第三,没有充分认识端点用户直接与数据库对话的需求,缺乏为适应非预期查询而增加系统设施的能力。这些缺点降低了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影响应用程序员的工作效率,限制端点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
  
  关系模型严格符合现代数据模型的定义。数据结构简单清晰。存取路径完全向用户隐蔽,使程序和数据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关系模型的数据语言非过程化程度较高,用户性能好,具有集合处理能力,并有定义、操纵、控制一体化的优点。关系模型中,结构、操作和完整性规则三部分联系紧密。关系数据库系统为提高程序员的生产率,以及端点用户直接使用数据库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
  
  关系模型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扩展关系模型和把数据模型形式化。1981年提出可把数据模型看成是抽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是变量,数据库模式是变量的类型。数据库状态是某类变量所取的值。数据定义语言给出说明数据库变量的语法,数据操纵语言是数据模型中操作类型的具体实现,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某个数据定义语言和数据操纵语言的具体实现。这样,就可以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概念和方法来研究数据模型。
  
  

参考书目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